心肺复苏用力需垂直向下按压胸部,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同时保证胸廓完全回弹。
心肺复苏时施救者需跪于患者一侧,双掌重叠置于胸骨下半段两乳头连线中点,肘关节伸直,以髋关节为支点,利用上半身重量垂直向下按压。按压深度需达到5-6厘米,相当于成人胸廓前后径的三分之一,过浅无法有效泵血,过深可能导致肋骨骨折。按压频率应保持在100-120次/分钟,与歌曲Stayin' Alive节奏相近。每次按压后须让胸廓完全回弹,不可倚靠在患者胸壁上,否则会减少心脏充盈。人工呼吸时需捏住患者鼻孔,包紧其口唇吹气1秒,见胸廓抬起即为有效,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持续按压至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自主呼吸。
施救过程中需注意保持按压动作规范,避免冲击式按压或按压中断超过10秒。若体力不支可换人操作,但中断时间应尽量缩短。对于儿童患者,单手或双指按压即可,婴儿则用两拇指环抱胸廓法。心肺复苏后患者可能出现呕吐,需立即将其头偏向一侧清理呼吸道。建议公众定期参加急救培训巩固操作技能,家中可备应急呼吸膜避免直接接触感染风险。
心肺复苏时使用的电击能量一般为120-200焦耳,具体数值需根据患者心律类型和除颤器型号调整。
电击能量选择需结合患者心律状况。室颤或无脉性室速首次除颤通常采用120-200焦耳的双相波能量,若使用单相波除颤器则需选择360焦耳。儿童患者体重超过10公斤时,初始剂量建议按2-4焦耳/公斤计算。自动体外除颤器多数预设成人标准能量为150-200焦耳,可自动分析心律并匹配所需能量。重复除颤时若首次未成功,后续可维持相同或调高能量水平。电极片放置位置也会影响电击效果,通常采用前-侧位或前-后位贴敷方式。
进行心肺复苏时须确保环境安全,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皮肤。电击后应立即恢复胸外按压,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建议接受专业急救培训后再操作除颤设备,非专业人员应优先使用AED的语音指导功能。定期检查除颤器电池状态和电极有效期,急救后及时补充消耗品以备下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