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使用退热药物、观察精神状态、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发烧通常由感染、免疫反应、环境因素、代谢异常、中暑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或使用退热贴辅助散热。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擦拭,可能引起寒战或皮肤刺激。保持室温适宜,减少衣物包裹,促进热量散发。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配合其他措施。
2、补充水分发烧会增加体液流失,需少量多次补充温水、口服补液盐或稀释果汁。母乳喂养婴儿应增加哺乳频率。观察排尿情况,防止脱水导致电解质紊乱。避免饮用含糖过高或碳酸饮料。
3、使用退热药物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是儿童常用退热药,需按体重计算剂量。两种药物不宜交替使用,用药间隔至少4小时。用药后30分钟开始监测体温变化,24小时内用药不超过4次。蚕豆病患儿禁用对乙酰氨基酚。
4、观察精神状态注意是否出现嗜睡、烦躁、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监测有无皮疹、呕吐、腹泻等伴随表现。记录体温变化曲线和发热持续时间。三个月以下婴儿发热或发热超过72小时需立即就医。
5、及时就医出现惊厥、呼吸急促、皮肤瘀斑等危急症状时需急诊处理。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可辅助判断感染类型。细菌感染可能需要抗生素治疗,病毒感染以对症支持为主。反复发热需排查川崎病等特殊疾病。
保持清淡易消化饮食,如米粥、面条等,避免油腻食物加重胃肠负担。发热期间减少剧烈活动,保证充足休息。定期开窗通风,维持空气流通。注意口腔清洁,进食后可用温水漱口。家长应记录发热时间、最高温度及用药情况,就诊时向医生详细说明病情变化过程。退热后仍要观察48小时,警惕病情反复。
过敏性鼻炎可通过避免过敏原、药物治疗、免疫治疗、鼻腔冲洗、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过敏性鼻炎通常由花粉、尘螨、动物皮屑、霉菌、冷空气等因素诱发。
1、避免过敏原:
减少接触已知过敏原是防治的基础措施。花粉季节减少外出并关闭门窗,使用防螨床品定期高温清洗,避免饲养宠物或限制其活动区域,保持室内湿度低于50%抑制霉菌生长,寒冷天气佩戴口罩可降低冷空气刺激。
2、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能快速缓解打喷嚏和鼻痒;鼻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可减轻炎症反应;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钠适用于合并哮喘患者。症状严重时可短期使用减充血剂改善鼻塞。
3、免疫治疗:
针对尘螨或花粉等明确过敏原的患者,可进行3-5年皮下注射或舌下含服脱敏治疗。通过逐渐增加过敏原暴露量,诱导免疫耐受从而减少症状发作,部分患者可实现长期缓解。
4、鼻腔冲洗:
使用生理盐水或海盐水冲洗鼻腔能机械清除过敏原和炎性介质。每日1-2次冲洗可改善鼻黏膜纤毛功能,减轻充血和分泌物,推荐使用专用洗鼻器保持45度角冲洗避免呛咳。
5、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下鼻甲肥大患者,可考虑选择性神经切断术或下鼻甲成形术。合并鼻中隔偏曲或鼻息肉时需行鼻内镜手术矫正结构异常,术后仍需配合药物控制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患者日常需注意补充维生素C和欧米伽3脂肪酸增强免疫力,规律进行游泳、瑜伽等有氧运动改善鼻腔通气,冬季使用加湿器维持室内湿度在40%-60%。发作期间避免辛辣食物刺激黏膜,晨起前可预先使用鼻喷药物预防症状。长期控制不佳可能引发鼻窦炎或中耳炎,建议每半年复查鼻内镜评估黏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