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可通过抗感染治疗、静脉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免疫球蛋白输注、呼吸循环支持等方式治疗。新生儿败血症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免疫系统缺陷、早产低体重等原因引起。
1、抗感染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多由细菌感染引起,需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青霉素钠、注射用阿米卡星等。治疗过程中需监测肝肾功能,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对于耐药菌感染可能需要联合用药,疗程通常需要持续到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2、静脉营养支持败血症新生儿常出现喂养困难,需要通过静脉补充营养。采用全胃肠外营养可提供足够热量,维持血糖稳定。营养液需包含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及多种维生素。需定期监测电解质和肝功能,调整营养配方。随着病情好转,应逐步过渡到经口喂养。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败血症可导致体液分布异常和电解质紊乱。需精确计算液体入量,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定期检测血钠、血钾、血钙等指标,及时纠正异常。对于出现休克的新生儿,可能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尿量监测是评估循环状态的重要指标。
4、免疫球蛋白输注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早产儿或重症患儿,可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这能提供被动免疫保护,中和细菌毒素。输注前需进行过敏试验,控制输注速度。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发热、皮疹等,需密切观察。免疫球蛋白不能替代抗生素治疗。
5、呼吸循环支持重症败血症可导致呼吸窘迫和循环衰竭。需要根据病情给予氧疗、无创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对于休克患儿需使用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持续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必要时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
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出院后,家长需保持喂养卫生,定期消毒奶具。注意观察体温、精神反应、吃奶情况等变化。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按时进行预防接种。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维持适宜温湿度。定期随访检查生长发育指标,评估有无后遗症。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复查。
新生儿败血症主要表现为反应差、体温异常、喂养困难、皮肤黄染及呼吸异常。新生儿败血症是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并繁殖引起的全身感染性疾病,常见病原体有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需通过血培养确诊。
1、反应差患儿可能出现嗜睡或易激惹状态,表现为对外界刺激反应减弱或过度敏感。正常新生儿在清醒时会有自发性动作,而败血症患儿可能呈现四肢松软、活动减少。部分患儿会出现异常哭闹,哭声可能尖锐或微弱,与日常哭闹模式明显不同。
2、体温异常可表现为发热或低体温,早产儿更易出现体温不升。足月儿体温超过37.5摄氏度或低于36摄氏度均需警惕。体温调节异常与细菌毒素影响下丘脑功能有关,低体温患儿皮肤可能出现大理石样花纹。
3、喂养困难表现为吸吮无力、拒乳或呕吐,24小时内摄入量明显减少。胃肠道症状可能伴随腹胀,肠鸣音减弱。部分患儿会出现胃潴留,喂奶后残留奶量超过单次喂养量的三分之一。
4、皮肤黄染黄疸可能在24小时内出现或迅速加重,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超过5mg/dl。皮肤可能出现瘀点、瘀斑或蜂窝织炎样改变。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能导致皮肤脓疱疮,B族链球菌感染常见脐周红肿。
5、呼吸异常表现为呼吸急促、呻吟或呼吸暂停,氧饱和度可能下降。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严重者出现三凹征。早发型败血症常见呼吸窘迫综合征样表现,晚发型可能并发化脓性脑膜炎。
家长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住院期间需保持环境清洁,接触患儿前后严格手卫生。母乳喂养有助于提供免疫保护,喂养时注意观察患儿吸吮力变化。出院后定期随访生长发育指标,按计划完成预防接种。居家护理注意监测体温、精神状态及喂养情况,避免与呼吸道感染者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