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产可能对胎儿造成缺氧、产伤、感染等影响,严重时可导致脑损伤甚至死亡。难产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有产程延长导致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机械性产伤、吸入性肺炎、新生儿窒息、围产期感染等。
1、缺氧缺血性脑病产程延长或停滞会导致胎盘供氧不足,胎儿可能出现脑部缺氧。轻度缺氧可能引起新生儿嗜睡、肌张力低下,重度缺氧可导致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后遗症。这种情况需要立即进行新生儿复苏,必要时使用脑保护药物如胞磷胆碱钠注射液、神经节苷脂注射液等。
2、机械性产伤难产过程中可能发生锁骨骨折、臂丛神经损伤、头皮血肿等机械性损伤。头盆不称或胎位异常时,产钳或胎头吸引助产可能加重损伤。这类损伤需要骨科或神经科会诊,部分病例需手术治疗。
3、吸入性肺炎胎儿在宫内窘迫时可能出现喘息样呼吸,吸入被胎粪污染的羊水。胎粪吸入综合征可导致呼吸窘迫、肺动脉高压,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严重者需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
4、新生儿窒息严重难产可导致新生儿出生时无自主呼吸或心率低于100次/分。Apgar评分低下时需要立即进行正压通气、胸外按压等复苏措施,必要时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
5、围产期感染产程超过24小时或胎膜早破超过18小时会增加感染风险。新生儿可能出现败血症、肺炎等,表现为发热或低体温、喂养困难等。需进行血培养后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类药物治疗。
预防难产对胎儿的影响需要规范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高危妊娠因素。孕期应控制体重增长,适当运动增强产力。出现规律宫缩后应及时入院待产,医护人员会持续监测胎心变化。分娩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医生会根据指征及时采取会阴切开、产钳助产或剖宫产等措施。新生儿出生后需密切观察呼吸、肌张力、反射等状况,必要时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母乳喂养有助于增强新生儿免疫力,家长需注意保持喂养姿势正确,避免呛奶。定期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可早期发现脑损伤,及时干预能改善预后。
难产通常由产力异常、产道异常、胎儿异常、精神心理因素及妊娠合并症等多种因素共同引起。主要有子宫收缩乏力、骨盆狭窄、胎位不正、产妇过度紧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
1、子宫收缩乏力子宫收缩乏力是导致产程延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与产妇体力消耗过大、电解质紊乱或内分泌失调有关。表现为宫缩强度弱、持续时间短、间隔时间长。可通过调整体位、静脉补液或使用缩宫素等药物增强宫缩力,常用药物包括缩宫素注射液、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等。
2、骨盆狭窄骨盆狭窄属于产道异常中的骨产道问题,多由先天性发育异常或骨盆外伤导致。临床表现为胎头下降受阻、跨耻征阳性。需通过骨盆测量评估狭窄程度,中重度狭窄者通常需选择剖宫产,轻度狭窄者可尝试阴道试产但需严密监测。
3、胎位不正胎儿异常中的胎位不正包括臀位、横位等异常胎方位,可能因羊水过多、子宫畸形或胎盘位置异常引起。表现为腹部触诊胎体轴异常,超声可确诊。孕晚期可通过外倒转术调整胎位,失败或临产后仍为异常胎位者需考虑剖宫产。
4、产妇过度紧张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过度紧张会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抑制宫缩,常见于初产妇或对分娩恐惧者。表现为焦虑不安、呼吸急促、宫缩不协调。产前心理疏导、分娩镇痛及陪伴分娩可有效缓解,必要时可使用镇静药物如地西泮注射液。
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症如子痫前期会导致全身小动脉痉挛,引发子宫胎盘血流灌注不足。表现为血压升高、蛋白尿,可能合并胎儿生长受限。轻度可尝试阴道分娩但需控制血压,重度患者需及时终止妊娠,常用降压药包括拉贝洛尔注射液、硫酸镁注射液等。
预防难产需重视孕期保健,定期产检可早期发现高危因素。孕期应保持适度运动如孕妇瑜伽、散步等增强体能,控制体重增长避免胎儿过大。学习拉玛泽呼吸法等分娩技巧,产时保持放松心态。出现规律宫缩后及时入院待产,避免过早用力。产后注意会阴护理,观察出血量,遵医嘱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