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137/110mmHg属于异常升高,可能提示高血压。正常血压应低于120/80mmHg,当收缩压超过140mmHg或舒张压超过90mmHg时需警惕高血压风险。
血压137/110mmHg主要表现为舒张压显著超标。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常见诱因包括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精神紧张等生理因素,也可能与原发性高血压、肾动脉狭窄等病理性因素相关。这类血压波动初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头晕或无症状,但持续升高时可能出现心悸、视物模糊等症状。日常可通过低盐饮食、规律有氧运动等方式调节,若调整生活方式后血压仍未改善,需遵医嘱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等降压药物。
对于偶发性血压升高,建议连续监测不同时间段的血压值。测量前需静坐休息5分钟,避免饮用咖啡或剧烈运动后立即测量。记录一周的早晚血压数据后,若多次出现收缩压超过135mmHg或舒张压超过85mmHg的家庭自测值,应及时到心血管内科就诊。日常需限制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适当补充香蕉、菠菜等富钾食物,每周保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避免熬夜和情绪激动。
血压在50到80毫米汞柱属于低血压范围,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干预。低血压可能由脱水、营养不良、药物副作用、心脏疾病或内分泌失调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水分摄入、适度运动、改变体位习惯及就医评估等方式改善。
低血压患者应避免快速起身以防晕厥,每日分次饮用足够水分,可适量增加钠盐摄入但不宜过量。饮食中可加入富含铁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帮助改善贫血相关低血压。穿着弹力袜有助于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减少直立性低血压发生。若症状持续或伴随头晕、乏力、视物模糊等表现,需及时就医排除心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病理因素。部分降压药、抗抑郁药可能诱发低血压,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长期低血压人群建议定期监测血压变化,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运动时选择游泳、瑜伽等温和项目。体位变化时遵循“三个30秒”原则:醒后卧床30秒、坐起等待30秒、站立稳定30秒再行动。若出现晕厥前兆应立即蹲下或平卧,将双腿抬高促进血液回流。日常可记录血压监测数据及症状发作情况,就诊时向医生提供详细病史有助于准确诊断。孕妇、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出现低血压时更应重视,避免引发跌倒等继发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