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核磁共振可明确头晕的器质性病因,主要包括脑血管病变、颅内占位性病变、炎症性疾病、先天结构异常及内耳前庭系统异常五类。
1、脑血管病变:
脑动脉狭窄、脑梗死等缺血性病变是头晕常见病因,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能早期发现急性梗死灶。后循环缺血患者多伴随视物旋转、行走不稳,需联合血管成像评估椎基底动脉情况。
2、颅内占位病变:
听神经瘤、小脑肿瘤等占位性病变压迫神经结构会导致进行性头晕,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肿瘤边界。伴随耳鸣、听力下降时需重点排查桥小脑角区病变。
3、炎症性疾病:
多发性硬化等脱髓鞘疾病可通过脑白质高信号病灶确诊,急性期患者头晕多伴随眼球震颤。脑干脑炎患者则常见发热后突发眩晕,需结合脑脊液检查确诊。
4、先天结构异常:
Chiari畸形等颅颈交界区发育异常可导致体位性头晕,矢状位成像能准确测量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此类患者咳嗽或用力时症状加重具有特征性。
5、前庭系统异常:
内听道水成像能显示前庭神经炎患者的神经水肿,迷路积水症患者可见内淋巴囊扩张。这类周围性头晕常伴突发性视物旋转、恶心呕吐。
检查前需去除金属物品,有心脏起搏器或幽闭恐惧症者需提前告知检查后建议补充水分促进造影剂代谢,避免驾驶以防残余头晕。长期头晕患者应记录发作诱因和持续时间,配合前庭功能训练改善症状。日常注意控制血压血糖,减少咖啡因摄入,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预防血管性头晕发作。
核磁共振一般能较为准确地检查出恶性肿瘤。
核磁共振成像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生成人体内部结构的详细图像,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脑部、脊柱、乳腺、肝脏等部位的恶性肿瘤,核磁共振可检出小至几毫米的病灶,并通过增强扫描判断肿瘤血供特征。部分恶性肿瘤如胶质瘤、肝癌在核磁共振上有典型表现,如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弥散受限等。但某些低度恶性或早期肿瘤可能与其他良性病变影像表现重叠,需结合病理活检确诊。
检查前需去除金属物品,体内有心脏起搏器或金属植入物者禁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