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性心脏病可能导致死亡,但具体风险与贫血程度、心脏基础疾病及治疗是否及时有关。贫血性心脏病是长期严重贫血导致心肌缺血、心脏扩大甚至心力衰竭的疾病,主要影响因素有贫血持续时间、血红蛋白水平、合并心血管疾病、年龄及基础健康状况。
轻度贫血性心脏病患者通过规范补铁、输血或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配合休息和营养支持,通常可有效控制病情。心脏功能代偿良好的患者及时纠正贫血后,心肌缺氧改善,心脏结构可能逐渐恢复,死亡风险显著降低。但若贫血长期未纠正,心肌持续处于缺氧状态,可能进展为扩张型心肌病,出现顽固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
重度贫血性心脏病患者血红蛋白常低于60g/L,心脏已出现明显扩大和收缩功能障碍,随时可能发生心源性猝死。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基础病变时,心肌对缺氧耐受性更差,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或合并肾功能不全、慢性感染等全身性疾病时,治疗效果往往较差,死亡率明显升高。
贫血性心脏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和心脏超声,重度贫血者应住院治疗。日常需保持低盐高蛋白饮食,适量补充动物肝脏、瘦肉等富铁食物,避免剧烈运动。出现胸闷气短加重、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下肢水肿时须立即就医。规范治疗基础上,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延误诊治可能导致不可逆心肌损伤。
肺结核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但通过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有效控制病情。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当肺部病灶广泛扩散、出现严重空洞或合并大咯血时,可能引发呼吸衰竭或多器官功能衰竭。未经治疗的重症患者死亡风险较高,尤其是合并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或耐药结核菌感染者。典型危重表现包括持续高热、咯血量多、极度消瘦及意识障碍,此时需立即住院进行抗结核治疗和生命支持。
早期规范使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吡嗪酰胺片等药物联合治疗6-9个月,可显著降低死亡率。治疗期间需加强营养摄入,保持环境通风,避免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