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肉芽肿是由慢性炎症反应形成的局部组织增生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细胞构成的结节状病灶,常见于结核病、梅毒、真菌感染或异物反应等疾病。
炎性肉芽肿的形成通常与病原体持续刺激或异物无法清除有关。当机体遇到难以彻底消灭的病原体如结核分枝杆菌时,免疫系统会启动特殊防御机制,巨噬细胞聚集并转化为上皮样细胞,周围伴随淋巴细胞浸润,最终形成边界清晰的肉芽肿结构。这种结构既能隔离病原体,又可能造成局部组织损伤。部分病例中,中央区域可出现坏死,称为干酪样坏死,是结核性肉芽肿的典型特征。
非感染性因素也可能导致炎性肉芽肿。长期存在的缝线、硅胶等异物可能诱发异物性肉芽肿,表现为组织对异物的包裹反应。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结节病,则可能形成非坏死性肉芽肿。不同病因形成的肉芽肿在病理形态上存在差异,需通过组织活检、特殊染色或分子检测进行鉴别诊断。
建议出现不明原因皮下结节、持续不愈的皮肤病变或反复发作的炎症时及时就医。日常应避免自行处理伤口异物,接触可疑传染源后需做好消毒措施。确诊后需严格遵循医嘱完成全程治疗,防止肉芽肿进展导致器官功能障碍。
浆细胞性肉芽肿可能与感染、免疫异常、外伤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局部肿块、疼痛、红肿等症状。
浆细胞性肉芽肿是一种以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感染是常见诱因,如细菌或病毒感染可能刺激局部组织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时,浆细胞过度增殖可形成肉芽肿性病变。外伤或手术史也可能导致局部组织修复过程中出现异常增生。患者可能出现单发或多发的皮下结节,质地较硬,伴随压痛或皮肤发红,少数情况下可能破溃渗出液体。若病变位于黏膜部位,还可能引起出血或功能障碍。
治疗需根据病因和病情选择干预措施。轻度病例可通过局部热敷、避免刺激等护理方式缓解症状。感染相关者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控制感染。免疫异常者可考虑醋酸泼尼松片等糖皮质激素调节免疫反应。对于体积较大或反复发作的病灶,可能需手术切除或激光治疗。日常应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抓挠或摩擦,定期复查观察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