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出血主要与肌瘤位置、激素水平变化及机械性压迫有关。常见原因有黏膜下肌瘤突出宫腔、雌激素刺激内膜增生、肌瘤增大压迫静脉丛、合并子宫内膜病变、凝血功能异常等。
1、黏膜下肌瘤突出宫腔生长在子宫黏膜下的肌瘤容易向宫腔内突出,直接增加子宫内膜表面积。这类肌瘤会干扰正常内膜脱落周期,导致经期延长、经量增多。典型表现为月经周期规律但出血量明显增加,严重时可出现大血块。确诊需通过超声或宫腔镜检查,治疗可选择宫腔镜肌瘤切除术。
2、雌激素刺激内膜增生子宫肌瘤具有雌激素依赖性,高水平雌激素会同时刺激肌瘤生长和子宫内膜增厚。当雌激素波动时,异常增生的内膜无法同步脱落,造成不规则出血。常见于围绝经期女性,可能伴随乳房胀痛等雌激素过剩症状。调节激素水平的药物如米非司酮可缓解症状。
3、肌瘤增大压迫静脉丛直径超过5厘米的肌壁间肌瘤可能压迫子宫肌层静脉丛,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静脉回流受阻会引起子宫内膜充血水肿,表现为经间期点滴出血或接触性出血。超声检查可见肌瘤周边血流信号紊乱,必要时需行肌瘤剔除术解除压迫。
4、合并子宫内膜病变长期存在的肌瘤可能合并子宫内膜息肉、内膜增生甚至恶变。这些病变会破坏内膜正常结构,引起非周期性出血或绝经后出血。诊断需结合诊刮病理检查,治疗需根据病变性质选择孕激素调节或子宫切除术。
5、凝血功能异常部分患者因长期慢性失血继发缺铁性贫血,进一步影响血小板功能。凝血机制异常会加重出血症状,形成恶性循环。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红蛋白降低、血清铁蛋白下降,需同时补充铁剂和纠正凝血功能。
子宫肌瘤患者日常应注意避免摄入含雌激素的食物如蜂王浆,保持规律作息以减少激素波动。出血期间建议增加瘦肉、动物肝脏等富铁食物摄入,适量补充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避免剧烈运动和盆浴,定期复查肌瘤大小及血红蛋白水平。若出现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或出血持续超过10天,应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