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成人进行心外按压时需注意按压位置、深度、频率、姿势及配合人工呼吸,同时避免中断按压。
1、按压位置:
按压点位于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施救者需用掌根接触胸壁,另一手掌重叠其上。准确定位可避免肋骨骨折或内脏损伤,错误按压可能降低复苏效果。
2、按压深度:
成人按压深度需达到5-6厘米,过浅无法有效泵血,过深易导致胸骨骨折。按压后需让胸廓完全回弹,手掌不离开胸壁,保持按压节律稳定。
3、按压频率:
每分钟100-120次,可通过默念节奏控制速度。过快可能减少心脏充盈时间,过慢则无法维持有效循环,建议配合节拍器或急救音乐辅助。
4、施救姿势:
施救者双肘伸直,肩部垂直于患者胸壁,利用上半身重量垂直下压。跪姿时膝盖与肩同宽,避免弯腰或手臂弯曲导致力度不足。
5、配合通气:
每30次按压后给予2次人工呼吸,每次吹气1秒见胸廓隆起。若无法进行口对口呼吸,可仅做持续胸外按压,中断时间不超过10秒。
进行心外按压时应移除患者颈部衣物,硬板床更利于有效按压。复苏过程中观察面色、瞳孔及颈动脉搏动,持续至专业急救人员到达。日常建议学习正规急救课程,掌握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方法,定期复习按压技巧。抢救时注意自身防护,避免接触患者血液或体液,操作后及时洗手消毒。
小腿肚下面按压酸痛可能由肌肉劳损、静脉曲张、筋膜炎、腰椎问题或下肢血管病变引起。
1、肌肉劳损:
长时间站立、行走或运动过度可能导致腓肠肌疲劳,乳酸堆积引发按压痛。适当热敷、按摩可缓解症状,建议减少下肢负重活动,运动前后做好拉伸。
2、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时,血液淤积可导致小腿胀痛,按压时症状加重。可能与久站、妊娠等因素有关,通常伴随血管迂曲凸起。穿戴医用弹力袜有助于改善循环,严重者需进行静脉闭合术治疗。
3、筋膜炎:
小腿深筋膜因受凉、外伤或慢性劳损发生炎症时,会出现局部压痛。症状在晨起时明显,活动后减轻。冲击波治疗和筋膜放松训练效果较好,需注意腿部保暖。
4、腰椎问题:
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坐骨神经时,可能引起小腿放射性疼痛。多伴有腰部不适、下肢麻木等症状,CT或核磁共振可明确诊断。轻症可通过牵引治疗缓解,严重者需考虑椎间孔镜手术。
5、下肢血管病变:
动脉硬化或血栓形成会导致小腿供血不足,表现为活动后酸痛、夜间静息痛。患者往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血管超声检查可确诊。需控制原发病,必要时行血管介入治疗。
日常应注意避免久坐久站,每小时活动下肢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有助于维持血管弹性。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运动时穿戴专业压缩腿套。夜间休息可垫高小腿15厘米,若疼痛持续超过1周或出现皮肤变色、肿胀发热等情况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