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感染通常由细菌感染、尿路梗阻、免疫力下降、不良卫生习惯及性生活因素引起。
1、细菌感染:
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占尿道感染病例的70%以上。细菌通过尿道口逆行进入膀胱,在尿液中繁殖并引发炎症反应。其他如克雷伯菌、变形杆菌等也可能导致感染。
2、尿路梗阻:
前列腺增生、尿路结石或肿瘤等造成排尿不畅,尿液滞留为细菌繁殖创造条件。妊娠期子宫压迫输尿管也属于功能性梗阻,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3、免疫力下降: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艾滋病患者,其免疫防御功能受损,难以有效清除入侵尿路的病原体。
4、不良卫生习惯:
如厕后从后向前擦拭、不及时更换卫生巾或内裤、饮水不足等行为,可能将肠道细菌带入尿道或减少尿液冲刷作用。
5、性生活因素:
性交可能将阴道或肛门周围细菌推入尿道,特别是使用杀精剂可能改变阴道菌群平衡。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减少更易发生感染。
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有助于冲刷尿道,建议选择纯棉透气内裤并及时更换。可适量食用蔓越莓制品,其含有的原花青素可能抑制细菌黏附。避免长时间憋尿,性交后及时排尿,更年期女性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局部雌激素软膏。出现尿频尿急等症状时应尽早就医,避免感染上行至肾脏。
女性尿道感染能否自愈取决于感染程度,轻度尿道感染可能自愈,中重度尿道感染通常需要治疗。尿道感染可能与饮水不足、卫生习惯不良、免疫力下降等因素有关,建议患者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及时就医。
轻度尿道感染可能表现为排尿轻微不适或尿频,此时增加饮水量有助于冲刷尿道,减少细菌滞留。保持会阴清洁、避免憋尿等习惯可帮助缓解症状。部分患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后症状逐渐消失,但需注意观察症状变化。
中重度尿道感染常伴随尿急、尿痛、血尿或下腹痛,此时细菌已大量繁殖,单纯依靠自愈可能导致感染上行至肾脏。妊娠期女性、糖尿病患者等免疫力较低人群更易出现并发症。出现发热、腰痛等症状时提示可能已发展为肾盂肾炎,必须接受抗生素治疗。
日常应注意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排尿后从前向后擦拭,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液。选择棉质内裤并勤换洗,性生活后及时排尿。反复发作尿道感染需排查泌尿系统结构异常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出现排尿不适持续超过24小时或伴随发热时应及时就诊,避免延误治疗导致慢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