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不治疗通常难以自愈,但存在极少数轻度抑郁症状可能随环境改善缓解。抑郁症是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导致的心境障碍,未经干预可能发展为慢性或加重症状。
多数抑郁症患者需要专业治疗才能有效缓解症状。长期未治疗的抑郁症可能导致社会功能持续下降,出现睡眠障碍、食欲紊乱、体重异常变化等躯体症状,严重时伴随自杀意念。神经生物学研究显示,持续抑郁状态会引发海马体萎缩等脑结构改变。临床推荐采用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盐酸氟西汀、盐酸舍曲林、米氮平等,需在精神科医师指导下规范使用。
少数短暂性抑郁反应可能在应激源消除后自行缓解,多见于由明确生活事件诱发的轻度抑郁状态。这类情况常见于遭遇学业压力、工作挫折或人际关系冲突的健康人群,症状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两个月。但即使症状缓解,仍建议通过规律运动、社交支持和压力管理等方式预防复发。
抑郁症患者应保持每日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或游泳,运动可促进脑内啡肽分泌。饮食需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和核桃摄入,限制精制糖分。建立稳定的睡眠节律,保证卧室黑暗安静环境。家属需注意识别自杀风险信号,包括突然赠送个人物品、谈论死亡话题等行为变化。建议所有疑似抑郁症状者尽早就诊精神心理科,延误治疗可能加重疾病慢性化倾向。
丙型肝炎若不治疗可能导致肝脏持续损伤,通常不建议放任不治疗。丙型肝炎的进展与个体免疫状态、病毒载量、肝脏基础条件等因素相关,部分患者可能长期无症状,但多数会逐渐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病毒持续复制会引发慢性肝脏炎症,初期可能仅表现为疲劳或轻度肝区不适,随着肝细胞反复坏死和纤维化,肝功能逐渐失代偿。部分患者因免疫系统抑制可能出现病毒自发清除,但概率极低。未治疗者中约半数会在感染后20-30年出现肝硬化,其中部分可能进展为肝细胞癌。
存在特殊情况下,如高龄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时,医生可能评估治疗风险大于获益。某些基因1b型感染者可能携带自限性病毒株,但需通过定期肝穿活检确认肝脏无活动性病变。妊娠期女性也需暂缓抗病毒治疗,待分娩后再行干预。
丙型肝炎患者应严格戒酒并控制体重,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定期监测肝功能、肝脏超声和甲胎蛋白水平,出现食欲减退或皮肤黄染需立即就医。目前直接抗病毒药物治愈率超过95%,早期治疗可显著降低肝癌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