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牙周病关系密切的细菌主要有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聚集杆菌、中间普氏菌、具核梭杆菌和齿垢密螺旋体。这些细菌可能破坏牙周组织,导致牙龈炎或牙周炎。
1、牙龈卟啉单胞菌牙龈卟啉单胞菌是牙周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能够分泌胶原酶和蛋白酶,破坏牙龈结缔组织。该菌常存在于牙周袋深部,可能诱发牙龈出血和牙槽骨吸收。治疗需配合机械清创和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等局部用药。
2、伴放线聚集杆菌伴放线聚集杆菌通过产生白细胞毒素抑制宿主免疫反应,与侵袭性牙周炎密切相关。该菌可侵入牙龈上皮细胞,导致牙周附着丧失。临床常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联合甲硝唑片进行系统性抗菌治疗。
3、中间普氏菌中间普氏菌在牙菌斑生物膜中起桥梁作用,促进其他致病菌定植。其代谢产物可能刺激炎症介质释放,加重牙周组织破坏。治疗需结合超声洁治和氯己定含漱液等辅助抑菌措施。
4、具核梭杆菌具核梭杆菌能穿透牙龈上皮屏障,与牙周炎进展期病变相关。该菌可形成生物膜保护其他厌氧菌,增加治疗难度。临床多采用多西环素胶囊配合牙周翻瓣术进行综合干预。
5、齿垢密螺旋体齿垢密螺旋体常出现在深牙周袋中,其螺旋体结构有助于穿透组织,可能加剧牙周袋形成和骨吸收。治疗需长期使用替硝唑片等抗厌氧菌药物,并定期进行牙周维护治疗。
保持口腔卫生是预防牙周病的关键,建议每日使用巴氏刷牙法清洁牙齿,配合牙线清除邻面菌斑。每半年进行一次专业洁治,控制牙结石堆积。吸烟者应戒烟以减少口腔厌氧环境,糖尿病患者需加强血糖管理。出现牙龈红肿、出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口腔科就诊,避免病情进展导致牙齿松动。
牙周病可能与口腔卫生不良、遗传因素、糖尿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等症状。
牙周病是牙齿周围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口腔卫生不良是主要原因,长期不彻底清洁牙齿会导致牙菌斑堆积,进而引发牙龈炎并发展为牙周病。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个体对致病菌的易感性,部分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口腔微循环障碍和免疫功能下降,更易发生牙周组织破坏。吸烟会加重牙龈血管收缩和局部缺氧,加速牙槽骨吸收。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苯妥英钠可能引起牙龈增生,增加患病风险。
日常应坚持早晚刷牙并使用牙线,每半年进行口腔检查,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吸烟者建议戒烟以降低患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