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提示肺结核通常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诊。肺结核的诊断需结合痰涂片、痰培养、结核菌素试验、分子生物学检测及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1、痰涂片检查:
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痰液中是否存在抗酸杆菌,操作简便快速但灵敏度较低。三次晨痰检查可提高检出率,阳性结果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2、痰培养检测:
将痰液标本在特殊培养基中培养4-8周,可提高结核分枝杆菌检出率并确定菌种。培养阳性是确诊的金标准,同时可进行药敏试验指导治疗。
3、结核菌素试验:
通过皮内注射纯蛋白衍生物观察皮肤反应,阳性提示结核感染但无法区分活动性或潜伏性。需结合影像学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临床意义。
4、分子生物学检测:
采用PCR技术检测痰液中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核酸片段,2小时内可获结果。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对菌阴肺结核诊断尤为重要。
5、临床表现评估:
需详细询问咳嗽咳痰、低热盗汗、体重下降等典型症状持续时间。活动性肺结核通常伴有持续两周以上的呼吸道症状和全身中毒症状。
肺结核确诊后需规范抗结核治疗6个月以上,治疗期间需加强营养支持,保证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适当补充奶制品、鸡蛋、瘦肉等优质蛋白。保持居室通风良好,避免剧烈运动但可进行散步等温和活动。严格遵医嘱用药并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出现视力异常、皮肤黄染等不良反应需及时就医。密切接触者应进行结核筛查,婴幼儿需接种卡介苗预防感染。
血压正常后是否需要继续服药需根据具体病情决定,主要影响因素有高血压类型、服药时长、心血管风险等级、靶器官损害情况、医生评估结果。
高血压患者血压恢复正常后,部分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或停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若长期服药后血压稳定达标,无其他危险因素,经医生评估后可能调整用药方案。继发性高血压患者病因解除后血压恢复正常,通常可停用降压药物。妊娠期高血压分娩后血压自行下降者多数无须长期用药。
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的高血压患者,即使血压达标也需持续用药控制心血管风险。已出现左心室肥厚、颈动脉斑块等靶器官损害者,降压药同时具有器官保护作用不可擅自停药。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弹性差,血压波动大,随意停药易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高血压患者调整用药必须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停药导致血压反弹。日常需保持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量不超过5克,适当增加富含钾的蔬菜水果摄入。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控制体重指数在24以下。定期监测血压并记录变化,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长期血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