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确诊通常需要结合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尿常规、骨髓穿刺和免疫学检查等实验室检测。紫癜可能与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血管炎、过敏性紫癜或血液系统疾病等因素有关,需根据具体病因选择针对性检查。
1、血常规血常规可检测血小板数量及形态,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⁹/L时需警惕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若同时出现血红蛋白降低或白细胞异常,可能提示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疾病。检查前无须空腹,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后采血。
2、凝血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异常可提示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障碍,如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症等。D-二聚体升高可能提示血栓性紫癜。检查需空腹8小时以上,避免服用抗凝药物干扰结果。
3、尿常规尿蛋白阳性或红细胞管型出现可能提示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即紫癜性肾炎。需留取晨起中段尿送检,女性应避开月经期。若尿蛋白持续阳性,需进一步进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
4、骨髓穿刺骨髓涂片检查可明确巨核细胞数量及形态,鉴别血小板生成障碍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穿刺后需局部按压10分钟,24小时内避免沾水。儿童患者需在镇静状态下操作。
5、免疫学检查抗核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等检测有助于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等自身免疫病继发紫癜。IgA水平升高对过敏性紫癜有提示意义。部分项目需空腹采血,检查前3天应停用免疫抑制剂。
紫癜患者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选择柔软衣物减少皮肤摩擦。饮食宜清淡,过敏性紫癜患者应记录食物日记排查过敏原。观察皮肤瘀斑变化情况及是否伴随牙龈出血、血尿等症状,定期复查相关指标。急性期需卧床休息,下肢紫癜者可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
紫癜通常不属于重大疾病,但具体病情需结合病因和临床表现判断。紫癜主要表现为皮肤或黏膜出血点,可能由血小板减少、血管异常或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引起。
紫癜多数由轻微原因导致,例如过敏性紫癜或单纯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常见于儿童,与食物过敏、感染等因素相关,皮肤出现对称性瘀点瘀斑,可能伴随关节肿痛或腹痛。单纯性紫癜多见于女性,与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有关,表现为下肢散在出血点,无内脏受累。这两种情况通常预后良好,通过抗过敏治疗或观察可缓解。
少数紫癜可能提示严重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可能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等黏膜出血症状。白血病引起的紫癜常伴随发热、贫血、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这类情况需及时进行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诊断。
出现紫癜后应记录皮疹形态变化,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饮食宜选择易消化食物,减少辛辣刺激。若紫癜范围扩大、反复出现或伴随其他症状,需尽快就医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多数患者经规范处理可获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