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区疼痛不一定是肝癌,可能与肝炎、胆囊炎、脂肪肝、胆石症或肋间神经痛等因素有关。肝区疼痛的原因主要有肝炎病毒感染、胆囊疾病、肝脏脂肪沉积、胆道结石压迫、肋间神经刺激等。
1、肝炎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肝脏炎症,表现为肝区隐痛或胀痛,伴随乏力、食欲减退。需通过血清学检测确诊,可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等抗病毒药物。慢性肝炎患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
2、胆囊疾病急性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发作时,疼痛可放射至肝区,常伴有恶心、发热。超声检查可发现胆囊壁增厚,治疗需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抗感染药物,严重者需胆囊切除术。高脂饮食可能诱发症状。
3、脂肪肝肝脏脂肪沉积超过5%时可能出现右上腹闷胀感,多见于肥胖、糖尿病患者。超声显示肝回声增强,改善需控制体重、调整饮食结构,可配合水飞蓟宾胶囊、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等护肝药物。酒精性脂肪肝需严格戒酒。
4、胆道结石肝内胆管结石或胆总管结石可能引起阵发性绞痛,伴随黄疸、陶土样便。CT或MRCP可明确结石位置,治疗选用熊去氧胆酸胶囊、胆宁片等利胆药物,较大结石需行ERCP取石术。反复发作可能引发胆管炎。
5、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或胸椎病变可能刺激肋间神经,产生肝区针刺样疼痛,咳嗽时加重。可通过局部热敷缓解,严重时使用塞来昔布胶囊、甲钴胺片等药物。需与内脏疼痛鉴别,避免误诊。
出现肝区疼痛应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建议记录疼痛性质、持续时间及诱发因素。饮食需低脂清淡,限制酒精摄入,保持规律作息。若疼痛持续超过一周或伴随体重下降、皮肤黄染等症状,须立即就医完善腹部超声、肝功能等检查。慢性肝病患者应每3-6个月复查肝脏影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