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可能由药物副作用、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停用可疑药物、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输注血小板等方式治疗。
1. 药物副作用部分抗生素、抗癫痫药等可能抑制血小板生成,出现皮肤瘀斑等症状。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监测血小板计数,必要时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促进恢复。
2. 病毒感染EB病毒、登革热等感染可能破坏血小板,伴随发热症状。需进行抗病毒治疗,严重时可使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药物可选更昔洛韦、奥司他韦等。
3. 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体内存在抗血小板抗体,表现为牙龈出血。可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药物包括泼尼松、地塞米松等,难治性病例需利妥昔单抗。
4. 骨髓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导致血小板生成不足,常见面色苍白。需造血干细胞移植或使用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急性期需输注血小板支持治疗。
血小板减少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饮食选择易消化食物,定期复查血常规,出现严重出血倾向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