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与心肌病是两种不同的心脏疾病,主要区别在于病因、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心肌炎通常由感染、自身免疫反应或药物毒性引起,表现为心肌炎症;心肌病则是一组以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为主的疾病,可分为扩张型、肥厚型和限制型。
1、病因差异:
心肌炎多由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细菌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触发,炎症反应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心肌病则更多与遗传因素如肥厚型心肌病的基因突变、长期高血压、代谢异常如糖尿病或酒精滥用相关,属于慢性进行性心肌病变。
2、病理特征:
心肌炎病理可见心肌间质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急性期可能出现心肌细胞坏死。心肌病表现为心肌肥厚肥厚型、心室扩张扩张型或心肌僵硬限制型,通常无显著炎症表现。
3、症状区别:
心肌炎急性期常见发热、胸痛、心悸,严重时可突发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心肌病早期可能无症状,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肥厚型心肌病易引发晕厥或猝死。
4、诊断方法:
心肌炎确诊需结合心肌酶升高、心电图ST-T改变及心脏磁共振显示心肌水肿。心肌病诊断依赖超声心动图显示心室结构异常和基因检测,心内膜活检在限制型心肌病中更具价值。
5、治疗方向:
心肌炎以抗病毒、免疫抑制治疗为主,重症需临时心脏支持。心肌病需针对分型干预:扩张型用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肥厚型用钙拮抗剂,终末期可能需心脏移植。
日常护理需避免剧烈运动尤其心肌炎恢复期,限制钠盐摄入以减轻心脏负荷。心肌病患者应定期监测心功能,肥厚型需预防猝死风险。两者均需戒烟限酒,保持情绪稳定,感染季节加强防护。出现胸闷气促加重或下肢水肿时需及时就医评估。
病毒性心肌炎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扩张型心肌病及心包炎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与心肌损伤程度、病毒类型及个体免疫状态密切相关。
1、心律失常:
心肌炎症导致电传导系统异常是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常见表现为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严重时可出现室颤。急性期需心电监护,部分患者需植入临时起搏器。恢复期持续心悸者需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
2、心力衰竭:
病毒直接损伤心肌细胞会引发收缩功能障碍。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超声心动图显示射血分数下降。治疗需限制钠盐摄入,联合使用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重症需静脉应用正性肌力药物。
3、心源性休克:
大面积心肌坏死导致泵功能急剧衰竭,属于危重并发症。临床表现为血压骤降、四肢厥冷及意识障碍,需立即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治疗包括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血管活性药物及机械循环支持。
4、扩张型心肌病:
慢性炎症反应引起心室腔扩大和心肌变薄,多见于未规范治疗的患者。早期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后期出现顽固性心力衰竭。需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终末期需心脏移植评估。
5、心包炎:
病毒感染累及心包膜时会产生胸痛和心包摩擦音,部分发展为心包填塞。心超检查可见心包积液,治疗以非甾体抗炎药为主,大量积液需行心包穿刺引流。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康复期需严格避免剧烈运动,建议选择太极拳或散步等低强度活动。饮食应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限制每日钠盐在3克以内。保持规律作息,监测晨起心率变化,出现胸闷气促症状及时复查心肌酶谱和心电图。冬季注意防寒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诱发病情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