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术后需注意伤口护理、疼痛管理、活动限制、感染预防、饮食调整等方面。主要有伤口清洁消毒、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避免剧烈运动、观察体温变化、补充优质蛋白等措施。
1、伤口护理术后需保持腹部切口干燥清洁,每日用碘伏消毒液擦拭伤口及周围皮肤。敷料渗湿或污染时应及时更换,避免用手直接触碰伤口。术后两周内禁止盆浴,淋浴后需立即擦干伤口。如发现伤口红肿渗液、缝线开裂等情况需立即就医。
2、疼痛管理麻醉消退后可能出现中度疼痛,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镇痛药物。咳嗽或翻身时可用手按压腹部减轻牵拉痛。疼痛持续加重或伴随发热需警惕腹腔感染,应及时联系主治医师。
3、活动限制术后6小时内需去枕平卧,24小时后可尝试床旁坐起。两周内避免提重物超过5公斤,禁止驾驶车辆或剧烈运动。可进行踝泵运动预防静脉血栓,逐步增加散步时间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4、感染预防监测体温每日两次,持续超过38℃需就医排查产褥感染。保持会阴部清洁,恶露量突然增多或出现异味应及时就诊。遵医嘱使用头孢呋辛酯片等预防性抗生素,不可自行停药。
5、饮食调整术后6小时可饮温水,排气后从流食过渡到普食。多摄入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促进组织修复,搭配西蓝花、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忌食辛辣刺激及产气食物,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
剖腹产恢复期需特别注意子宫复旧情况,定期按摩宫底促进收缩。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使用产妇专用腹带需间隔松解。保持每日适量活动与充足睡眠,产后42天需返院复查盆底功能。哺乳期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出现头晕、视物模糊等异常症状应立即急诊处理。保持心情舒畅,与家人共同参与新生儿护理有助于身心康复。
剖腹产后护理需重点关注伤口护理、疼痛管理、活动恢复、饮食调整和情绪调节等方面。主要有伤口清洁消毒、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循序渐进恢复活动、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关注心理健康五个关键点。
1、伤口清洁消毒术后需保持腹部切口干燥清洁,每日用碘伏消毒液消毒伤口及周围皮肤。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术后7-10天可拆除缝线。沐浴时应避免伤口长时间浸泡,可使用防水敷贴保护。若出现发热或伤口异常疼痛需及时就医。
2、合理使用镇痛药物术后疼痛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镇痛药物。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法,配合腹带固定减轻伤口牵拉痛。哺乳期用药需咨询选择不影响母乳喂养的药物。
3、循序渐进恢复活动术后6小时内需平卧禁食,24小时后可尝试床旁活动。初期行走需家属搀扶,避免突然起身导致体位性低血压。2周内避免提重物和剧烈运动,6周内禁止盆浴和性生活。可进行凯格尔运动帮助盆底肌恢复,但需根据身体耐受度调整强度。
4、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术后饮食应从流质逐步过渡到普食,多摄入鱼肉、鸡蛋、瘦肉等优质蛋白促进组织修复。增加西蓝花、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帮助伤口愈合。适量补充动物肝脏、红枣等含铁食物预防贫血。避免辛辣刺激和易产气食物,少食多餐减轻胃肠负担。
5、关注心理健康产后激素变化可能导致情绪波动,需警惕产后抑郁。家属应多陪伴交流,分担育儿压力。可通过正念冥想缓解焦虑,保证充足睡眠。若持续出现情绪低落、失眠等症状,应及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参加产后康复课程也有助于适应母亲角色。
剖腹产术后恢复期通常需要6-8周,期间应注意观察恶露排出情况,保持会阴部清洁。坚持母乳喂养有助于子宫收缩,哺乳时可用枕头支撑减轻腹部压力。定期复查子宫复旧情况,出现异常出血、持续发热或伤口裂开等情况需立即就医。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逐步恢复轻度运动如散步等有助于身体康复。保持积极心态,与医护人员保持沟通,遇到问题及时咨询专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