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多动症的治疗药物主要有中枢神经兴奋剂、非中枢神经兴奋剂、抗抑郁药、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和抗精神病药。
1、中枢神经兴奋剂:
哌甲酯是治疗小儿多动症最常用的中枢神经兴奋剂,通过调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改善注意力缺陷和多动症状。该药物需在医生严格指导下使用,常见剂型包括速释片和缓释片。使用期间需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指标和心血管功能。
2、非中枢神经兴奋剂:
托莫西汀作为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适用于对中枢神经兴奋剂不耐受或共患抽动障碍的患儿。该药物需持续服用4-6周才能显现疗效,可能出现食欲下降、嗜睡等不良反应,需密切观察。
3、抗抑郁药:
安非他酮等抗抑郁药可作为二线治疗选择,特别适用于共患情绪障碍的患儿。这类药物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改善核心症状,但需警惕可能诱发癫痫发作的风险,用药前需详细评估患儿病史。
4、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
可乐定和胍法辛适用于伴发攻击行为或睡眠障碍的患儿。这类药物通过调节前额叶皮层活动改善冲动控制,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口干、低血压等,需从小剂量开始缓慢调整。
5、抗精神病药:
利培酮等药物仅限用于伴发严重攻击行为或情绪失调的患儿。使用期间需定期监测体重、血糖和血脂等代谢指标,警惕锥体外系反应等不良反应。
药物治疗需配合行为干预和家庭支持,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和合理的饮食结构有助于症状改善。保证每日6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活动,可促进神经发育。减少高糖高脂饮食摄入,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坚果等食物。定期复诊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根据症状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自行增减药量或更换药物。
幼儿预防小儿多动症可通过调整家庭环境、培养规律作息、合理膳食等方式实现。
小儿多动症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神经发育等因素相关。家庭环境中应减少电子屏幕暴露时间,避免过度刺激,建立稳定的亲子互动模式。作息方面需保证充足睡眠,固定就寝与起床时间,避免睡前剧烈活动。饮食上适量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坚果类食物,限制高糖高脂食品摄入。孕期避免接触烟酒等有害物质,婴幼儿期注意预防铅中毒等环境风险因素。对于有家族史的幼儿,可定期进行发育行为筛查。
日常生活中建议增加户外活动时间,选择拼图、积木等有助于专注力发展的游戏,避免长时间单一刺激活动。如发现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等表现,应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