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的症状主要有排便疼痛、便血、肛门瘙痒、肛门痉挛和肛门分泌物增多。肛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可能与便秘、腹泻、分娩创伤等因素有关。
1、排便疼痛排便时出现剧烈疼痛是肛裂的典型症状,疼痛多呈撕裂样或刀割样,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排便后疼痛可能逐渐缓解,但严重者可能持续存在。疼痛程度与裂口深度有关,裂口较深时疼痛更为明显。排便疼痛可能导致患者恐惧排便,进而加重便秘。
2、便血肛裂患者排便时可能出现少量鲜红色血液,血液多附着于粪便表面或便纸上。便血通常与排便疼痛同时出现,出血量较少,不会出现大出血。便血是由于排便时坚硬的粪便摩擦裂口导致毛细血管破裂所致。长期反复便血可能引起贫血。
3、肛门瘙痒肛裂患者可能出现肛门周围皮肤瘙痒,瘙痒多由裂口分泌物刺激皮肤引起。瘙痒程度与裂口分泌物多少有关,分泌物越多瘙痒越明显。患者可能因瘙痒而频繁搔抓,导致局部皮肤破损和继发感染。保持肛门清洁干燥有助于缓解瘙痒症状。
4、肛门痉挛部分肛裂患者可能出现肛门括约肌痉挛,表现为排便后肛门持续性收缩疼痛。痉挛可能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严重者可能影响日常活动。肛门痉挛与裂口刺激肛门括约肌有关,反复痉挛可能导致裂口难以愈合。温水坐浴有助于缓解肛门痉挛。
5、肛门分泌物增多肛裂裂口可能出现少量分泌物,分泌物多为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增多可能导致肛门潮湿不适,并刺激周围皮肤引起瘙痒和红肿。分泌物增多提示可能存在感染,需及时就医处理。保持局部清洁和使用抗生素软膏如红霉素软膏有助于控制感染。
肛裂患者应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西蓝花等,每日饮水量应达到1500-2000毫升。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进行提肛运动。排便时不要过度用力,便后可用温水清洗肛门。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时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开具硝酸甘油软膏、地尔硫卓软膏等药物促进裂口愈合,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小儿肛裂可通过调整饮食、保持局部清洁、规范排便习惯、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等方式防治。小儿肛裂通常由便秘、腹泻、局部感染、先天性肛门狭窄或外伤等因素引起。
1、调整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有助于软化粪便,减少排便时对肛门的机械性损伤。建议家长为孩子准备西蓝花、燕麦、梨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同时保证每日饮水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或过于精细的食物,这类食物可能加重便秘或刺激肛门黏膜。
2、保持局部清洁排便后使用温水清洗肛门区域,避免使用含酒精或香精的湿巾。清洗后轻轻拍干,可涂抹少量凡士林保护皮肤。家长需注意观察孩子肛门是否有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3、规范排便习惯培养孩子定时排便的习惯,每次排便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避免如厕时久坐或过度用力。对于恐惧排便的儿童,家长可通过游戏或绘本缓解其焦虑情绪。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开塞露辅助排便。
4、药物治疗急性肛裂可遵医嘱使用复方角菜酸酯乳膏促进创面愈合,或利多卡因凝胶缓解疼痛。合并感染时需使用红霉素软膏等抗生素制剂。顽固性肛裂可能需要硝酸甘油软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所有药物均需在儿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5、手术治疗对于经保守治疗3个月未愈的慢性肛裂,或伴有肛门狭窄的患儿,可能需行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术后需保持伤口清洁,使用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家长应定期带孩子复查,评估伤口愈合情况。
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记录孩子的排便频率和粪便性状,发现硬便或排便哭闹应及时干预。鼓励学步期以上儿童每日进行适量活动,如爬行、跳跃等促进肠蠕动。若肛裂反复发作或伴随发热、脓性分泌物,须立即就医排除克罗恩病等基础疾病。治疗期间避免使用碱性肥皂清洗肛周,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衣减少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