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降糖药主要包括双胍类、磺脲类、格列奈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类型,各类药物作用机制和适用人群存在差异。
1、双胍类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通过抑制肝糖输出、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发挥作用,是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该类药物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可能引起胃肠不适,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适合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
2、磺脲类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降糖,降糖效果较强但可能引起低血糖和体重增加。适用于胰岛功能尚存的2型糖尿病患者,老年患者使用时需警惕低血糖风险。
3、格列奈类格列奈类药物如瑞格列奈作用机制与磺脲类相似,但起效更快、作用时间更短,主要控制餐后血糖。该类药物低血糖风险相对较低,适合餐后血糖升高为主且饮食不规律者。
4、α-糖苷酶抑制剂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通过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可能引起腹胀、腹泻等胃肠反应,需与第一口主食同服。适合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的糖尿病患者。
5、SGLT-2抑制剂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通过促进尿糖排泄降糖,具有减重、降压等额外获益,但可能增加泌尿生殖系统感染风险。该类药物对心血管和肾脏具有保护作用,适合合并心血管疾病或肾病的患者。
选择口服降糖药需综合考虑患者年龄、胰岛功能、并发症等因素,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个体化用药。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血糖和肝肾功能,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同时配合饮食控制、规律运动和体重管理,可提高降糖效果。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血糖控制不佳,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尿失禁主要分为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混合性尿失禁、充盈性尿失禁和功能性尿失禁五种类型。
1、压力性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通常发生在腹压突然增加时,如咳嗽、打喷嚏或运动时出现不自主漏尿。多见于产后女性或盆底肌松弛患者,与尿道括约肌功能减弱有关。可通过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力量,严重者需考虑尿道中段悬吊术等手术治疗。
2、急迫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表现为突发强烈尿意后无法控制排尿,常伴有尿频尿急。多由膀胱过度活动症、尿路感染或神经系统疾病引起。行为训练如定时排尿、膀胱训练是基础治疗,药物可选托特罗定、索利那新等M受体拮抗剂。
3、混合性尿失禁混合性尿失禁同时具备压力性和急迫性两种特征,症状更为复杂。常见于老年女性,需通过尿动力学检查明确主导类型。治疗需结合行为干预、药物治疗甚至联合手术,个体化方案尤为重要。
4、充盈性尿失禁充盈性尿失禁因膀胱排空障碍导致尿液溢出,多见于男性前列腺增生或糖尿病患者。表现为尿流细弱、排尿不尽感。需解除尿路梗阻,前列腺增生患者可采用坦索罗辛等α受体阻滞剂,严重者需前列腺切除术。
5、功能性尿失禁功能性尿失禁与泌尿系统无关,主要由行动障碍、认知障碍或环境因素导致。常见于老年痴呆、关节炎患者,改善如厕环境、使用助行器、定时提醒排尿等措施可有效管理症状。
尿失禁患者应保持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避免咖啡因及酒精摄入,超重者需控制体重。建议记录排尿日记帮助诊断,选择透气吸水护垫防止皮肤刺激。盆底肌训练对所有类型均有裨益,每日坚持收缩肛门运动3组,每组10-15次。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至泌尿外科或妇科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