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梗阻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和血运性肠梗阻三类。机械性肠梗阻主要由肠腔狭窄或阻塞引起,动力性肠梗阻与肠道蠕动功能异常有关,血运性肠梗阻因肠系膜血管供血障碍导致。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类型并针对性治疗。
1、机械性肠梗阻机械性肠梗阻是小儿最常见的类型,多由肠套叠、肠粘连或先天性肠道畸形等因素导致肠腔物理性狭窄。患儿可能出现阵发性腹痛、呕吐胆汁样物及停止排便排气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因选择空气灌肠复位、粘连松解术或肠切除吻合术,常用药物包括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缓解痉挛、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预防感染,以及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纠正脱水。
2、动力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又称麻痹性肠梗阻,常见于腹部手术后、电解质紊乱或重症感染患儿。肠道蠕动减弱或消失导致内容物滞留,表现为全腹胀痛、肠鸣音减弱。治疗需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充氯化钾注射液纠正低钾血症,使用新斯的明注射液促进肠蠕动,同时需积极控制原发感染如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
3、血运性肠梗阻血运性肠梗阻多因肠系膜动脉栓塞或静脉血栓形成,导致肠管缺血坏死。患儿突发剧烈腹痛伴血便,迅速出现休克表现。需紧急行肠系膜血管造影检查,必要时进行肠切除或血管重建手术,术中配合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抗凝,术后需用注射用奥美拉唑钠预防应激性溃疡,并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维持循环稳定。
小儿肠梗阻患儿日常需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注意腹部保暖。术后恢复期应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家长需密切观察排便情况及腹部体征。先天性肠道畸形患儿应定期随访,电解质紊乱患儿需遵医嘱调整饮食结构。出现反复呕吐、腹胀或血便时须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手术治疗时机。
小儿肠梗阻需注意观察症状变化、调整饮食结构、保持排便通畅、避免剧烈运动、及时就医治疗。肠梗阻可能与先天性畸形、肠套叠、肠道炎症、粪便堵塞、术后粘连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排便排气停止、肠鸣音亢进或消失、脱水等症状。
1、观察症状家长需密切监测患儿腹痛性质及持续时间,若出现阵发性绞痛转为持续性剧痛,或呕吐物带有粪臭味,提示可能发生绞窄性肠梗阻。同时记录排便排气情况,超过12小时无排便需警惕完全性梗阻。观察脱水表现如尿量减少、口唇干燥时,应立即就医。
2、饮食调整不完全梗阻患儿可遵医嘱尝试流质饮食,选用米汤、藕粉等低渣食物,避免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完全梗阻需严格禁食禁水,通过静脉补充营养。恢复期应从清流质逐步过渡到低纤维半流质,如蒸蛋羹、烂面条等,少量多餐减轻肠道负担。
3、促进排便对于功能性梗阻,可遵医嘱使用开塞露或甘油栓刺激排便,禁忌自行灌肠。顺时针按摩腹部配合热敷有助于促进肠蠕动,每次按摩5-10分钟,温度不超过40℃。培养定时排便习惯,如厕时保持膝盖高于髋部的蹲姿更利于肠道排空。
4、活动管理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采取半卧位减轻腹胀。症状缓解后可进行床上翻身、抬腿等被动活动,预防肠粘连。恢复期避免跑跳等剧烈运动,建议每日散步15-20分钟,运动时家长需陪同观察是否出现腹痛加重等异常情况。
5、医疗干预确诊机械性梗阻需及时进行胃肠减压,必要时采用空气灌肠复位肠套叠。严重病例可能需行肠粘连松解术或肠切除吻合术。术后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预防感染,配合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家长应记录引流液性状和量,定期复查腹部立位平片。
日常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进食未成熟柿子、大量坚果等易致梗阻的食物。培养儿童细嚼慢咽的进食习惯,餐后1小时内不宜剧烈活动。先天性巨结肠等基础疾病患儿应按期随访,出现反复呕吐或腹胀时即刻就诊。恢复期可补充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帮助重建肠道菌群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