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一般可以治疗疼痛,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流通,缓解多种疼痛症状。针灸适用于肌肉骨骼疼痛、神经性疼痛、慢性头痛等,但对器质性病变或严重损伤引起的疼痛需结合其他治疗。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激活人体内源性镇痛系统,促进内啡肽等物质释放,从而减轻疼痛感。对于肌肉劳损、关节炎、肩周炎等常见疼痛,针灸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炎症因子积累,缓解僵硬和酸痛。神经性疼痛如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针灸可调节神经传导,降低异常放电频率。慢性偏头痛或紧张性头痛患者接受规律针灸治疗,能减少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部分术后疼痛或癌痛患者辅助使用针灸,可减少镇痛药物用量。
严重骨折、肿瘤压迫、内脏穿孔等器质性疾病引发的急性疼痛,单纯针灸效果有限,需优先处理原发病。凝血功能障碍、皮肤感染或极度虚弱者不宜针灸。针灸治疗疼痛需由专业医师操作,根据疼痛类型选择不同穴位和刺激手法,如电针、温针等。初次治疗可能出现短暂酸胀感,通常3-5次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逐渐显现。
接受针灸治疗期间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受凉或剧烈运动。治疗前后不宜空腹或过饱,可饮用温水促进代谢。若出现晕针、皮下淤血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师。慢性疼痛患者建议每周治疗2-3次,症状缓解后逐渐减少频次。针灸可配合热敷、适度拉伸等物理疗法增强效果,但须避免与抗凝药物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