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酸是胃液中的主要成分,主要由盐酸构成,具有消化食物、杀菌、激活胃蛋白酶原等作用。
1、消化食物胃酸能够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使其更容易被消化吸收。胃酸还可以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为后续的肠道吸收做准备。胃酸分泌不足可能导致消化不良,出现腹胀、嗳气等症状。
2、杀菌作用胃酸具有强酸性,能够杀灭随食物进入胃肠道的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减少胃肠道感染的风险。胃酸分泌不足时,病原微生物容易在胃肠道繁殖,可能引起腹泻、腹痛等症状。
3、激活胃蛋白酶原胃酸能够将无活性的胃蛋白酶原转化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促进蛋白质的消化分解。胃蛋白酶是消化蛋白质的重要酶类,其活性依赖于胃酸的酸性环境。
4、促进铁和钙吸收胃酸能够将食物中的三价铁转化为更易吸收的二价铁,促进铁的吸收。胃酸还可以促进钙的溶解和吸收,对维持骨骼健康有重要作用。胃酸分泌不足可能导致铁和钙吸收障碍。
5、调节胃肠功能胃酸能够刺激十二指肠分泌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调节胃肠道的消化功能。胃酸分泌异常可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反酸、烧心等症状。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如出现胃酸分泌异常的症状,如反酸、烧心、腹胀等,应及时就医检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调理或治疗。适当运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原微生物感染。
胃酸倒流可能由饮食不当、肥胖、妊娠、食管裂孔疝、胃排空延迟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控制体重、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胃酸倒流通常表现为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饮食不当长期进食高脂、辛辣、酸性食物或暴饮暴食会刺激胃酸分泌过多。巧克力、薄荷、咖啡因等食物可能松弛食管下括约肌,导致胃内容物反流。日常需避免睡前进食,减少单次进食量,选择低脂易消化的食物如燕麦、香蕉、南瓜等。
2、肥胖腹内压增高会压迫胃部促使胃酸反流。体重指数超过24可能加重症状,减重5%-10%可显著改善反流。建议通过有氧运动和饮食控制逐步减重,避免束腰或紧身衣物增加腹压。
3、妊娠孕激素水平升高会降低食管括约肌张力,增大的子宫推挤胃部。约30%-50%孕妇会出现暂时性胃酸倒流,分娩后多自行缓解。孕期可少量多餐,睡眠时垫高床头,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铝碳酸镁咀嚼片等胃黏膜保护剂。
4、食管裂孔疝胃部通过膈肌缺损突入胸腔,破坏抗反流屏障。可能与先天性发育异常或长期腹压增高有关,常伴随吞咽困难、嗳气等症状。轻度可通过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等质子泵抑制剂控制,重度需行腹腔镜胃底折叠术。
5、胃排空延迟糖尿病胃轻瘫、硬皮病等会导致胃蠕动减弱,食物滞留刺激胃酸分泌。胃电图检查可确诊,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片可改善症状。需控制基础疾病,避免使用钙通道阻滞剂等加重胃瘫的药物。
日常应避免烟酒、保持规律作息,饭后2小时内不要平卧。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左侧卧位可减少反流。若每周出现2次以上症状或伴随吞咽疼痛、体重下降,需进行胃镜检查排除巴雷特食管等病变。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医嘱,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者应定期监测骨密度和血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