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性肠梗阻是指肠道因机械性因素导致内容物通过障碍的疾病,主要由肠粘连、肠套叠、肠扭转、肿瘤压迫等因素引起。
机械性肠梗阻发生时,肠道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导致近端肠管扩张、远端肠管空虚。典型症状包括阵发性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腹痛多呈绞痛性质,呕吐物初期为胃内容物,后期可出现粪样物。腹胀程度与梗阻部位相关,高位梗阻腹胀较轻,低位梗阻腹胀明显。停止排气排便是机械性肠梗阻的重要特征。肠梗阻可引起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腹部X线检查可见肠管扩张和气液平面,CT检查能更准确判断梗阻部位和原因。治疗原则包括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感染等保守治疗,必要时需手术解除梗阻原因。
机械性肠梗阻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治疗,术后需逐步恢复饮食,从流质过渡到半流质再到普食。日常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暴饮暴食,保持规律排便习惯。有腹部手术史者需警惕肠粘连可能,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康复期可适当活动促进肠蠕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长期随访有助于早期发现复发迹象。
机械性肠梗阻患者的肠鸣音通常表现为亢进或减弱,具体与梗阻部位和病程阶段有关。机械性肠梗阻主要由肠粘连、肠扭转、肠套叠、肿瘤压迫等因素引起,需通过腹部听诊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诊。
早期不完全性肠梗阻时,因肠道蠕动代偿性增强,肠鸣音频率可达每分钟10次以上,音调高亢呈金属音,伴随阵发性绞痛与呕吐。随着梗阻加重,肠壁缺血水肿导致蠕动减弱,肠鸣音逐渐减少至每分钟3次以下,甚至消失。完全性肠梗阻晚期可能出现麻痹性肠梗阻,此时肠鸣音完全消失,腹部呈鼓音,需警惕肠坏死风险。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气过水声等特殊肠鸣音,多提示低位小肠梗阻。
建议患者发病后立即禁食禁水,采取半卧位减轻腹胀,避免热敷或按摩腹部。可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预防感染,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缓解痉挛,同时静脉补充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若保守治疗24小时无缓解或出现腹膜刺激征,需考虑肠切除吻合术等外科干预。恢复期应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食物,避免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