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支气管镜检查主要通过鼻腔或口腔插入支气管镜观察气道情况。检查流程主要有术前评估、局部麻醉、支气管镜插入、图像采集、术后观察等步骤。
1、术前评估检查前需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基础项目,评估是否存在麻醉禁忌。患者需禁食6小时以上,避免检查中呕吐误吸。医生会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心肺疾病史,必要时调整抗凝药物使用方案。
2、局部麻醉采用利多卡因等表面麻醉剂对鼻腔、咽喉部进行喷雾麻醉,减少检查时的不适感。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静脉镇静,但需严格监测血氧和心率。麻醉起效后患者会有咽喉麻木感,此时可开始操作。
3、支气管镜插入患者取仰卧位,经鼻或经口插入直径约5毫米的电子支气管镜。镜体配有冷光源和高清摄像头,可实时显示气管支气管树影像。操作时需配合医生指令调整呼吸,避免剧烈咳嗽。
4、图像采集支气管镜逐步深入至各级支气管,系统记录各段支气管黏膜形态。发现异常时可进行活检、刷检或灌洗,获取病理标本。新型电子支气管镜具备窄带成像、荧光支气管镜等特殊功能模式。
5、术后观察检查后需监测生命体征2小时,确认无气胸、出血等并发症。术后2小时内禁食禁水,避免误吸。可能出现短暂咽喉不适或痰中带血,若持续胸痛、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
检查前应戒烟至少24小时,减少气道分泌物干扰。术后24小时内避免驾驶或精密操作,因镇静药物可能残留影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需提前准备支气管扩张剂,糖尿病患者需调整胰岛素用量。检查后饮食宜清淡温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咽喉不适。若需获取病理结果,通常需要等待3-5个工作日。
电子注药泵在规范使用下对人体通常无害,但操作不当或设备故障可能引发风险。电子注药泵是一种通过程序控制药物输注速度和剂量的医疗设备,常用于术后镇痛、慢性疼痛管理或化疗等场景。
电子注药泵的核心优势在于精准给药,可减少人为剂量误差。设备需由医护人员根据患者体重、病情等因素设定参数,并定期监测生命体征。规范使用时,其内置的安全系统能自动识别输液异常,如堵塞或气泡,及时触发报警。输注的药物种类和浓度也经过严格筛选,避免对心血管或神经系统造成额外负担。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轻微皮肤刺激或穿刺部位红肿,通常与个体敏感性相关,更换敷料或调整导管位置即可缓解。
若设备未经校准或维护不当,可能导致输注速度失控,引发药物过量。电池故障或程序错误可能中断治疗,尤其对依赖持续给药的危重患者风险较高。部分劣质产品存在材料过敏或电磁干扰问题,可能干扰心脏起搏器等植入设备。长期使用高浓度药物时,未及时更换注射部位可能导致局部组织损伤或感染。这些情况需立即停用设备并联系医疗团队处理。
使用电子注药泵期间应避免剧烈活动导致导管移位,定期检查输注部位有无渗漏或炎症。患者及家属不得自行调整参数,出现警报提示、头晕或心悸等症状时需紧急报备。医疗单位需严格遵循设备消毒规程和药物配伍禁忌,定期检测泵体性能。选择具有药监部门认证的产品,术后镇痛等短期使用后应及时评估撤泵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