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角膜位于眼球前部中央,是覆盖虹膜和瞳孔的透明纤维膜层,具有屈光和保护眼球内部结构的作用。
1、解剖位置眼角膜直接连接巩膜形成眼球外壁,其水平直径约11-12毫米,垂直直径约10-11毫米。中央厚度约0.5毫米,周边厚度约0.7毫米,呈向前凸起的半球形结构。角膜缘与结膜、巩膜形成移行区,该区域富含血管和淋巴管。
2、组织分层角膜从外向内分为五层: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和内皮细胞层。上皮细胞层具有快速再生能力,基质层占角膜厚度的90%,由规则排列的胶原纤维构成透明结构。内皮细胞层具有泵功能,维持角膜脱水状态。
3、生理特性角膜是人体唯一无血管的透明组织,其营养主要来自房水和角膜缘血管网。具有高度敏感的神经分布,三叉神经眼支的睫状神经末梢在角膜上皮形成密集网络,使得角膜对外界刺激异常敏感。
4、光学功能角膜与房水共同构成眼屈光系统,提供约43D的屈光力,占眼球总屈光力的70%。其规则弧度和平滑表面是维持正常视力的关键,任何曲率改变或表面不规则都会导致散光等屈光问题。
5、临床关联角膜易受外伤感染,常见病变包括角膜炎、角膜溃疡、圆锥角膜等。角膜移植是治疗角膜病变的主要手段,因其无血管特性使得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干眼症患者常伴有角膜上皮点状脱落。
日常应注意避免异物入眼造成角膜划伤,佩戴隐形眼镜者需严格遵循护理规范。紫外线强烈时建议佩戴防紫外线眼镜,接触化学物品时应做好眼部防护。出现眼红、畏光、流泪等角膜刺激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角膜完整性。
眼角膜脱落一般可以恢复,具体恢复情况与脱落原因、损伤程度及治疗时机有关。角膜脱落可能由外伤、感染、角膜营养不良等因素引起,需通过角膜移植、药物治疗等方式干预。
角膜上皮层脱落常见于轻微外伤或干眼症,及时使用人工泪液和抗生素眼膏可促进修复,多数患者在1周内上皮完全再生。深层角膜基质层损伤需联合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控制炎症,避免瘢痕形成影响视力。若为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导致的持续性水肿,可能需要注射黏弹剂或佩戴治疗性角膜接触镜辅助恢复。
全层角膜穿孔或大面积溃疡性脱落属于急症,需立即行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术后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滴眼液预防排斥反应,移植片存活率与供体质量及术后护理密切相关。圆锥角膜晚期出现的急性角膜水肿虽可自愈,但遗留瘢痕仍需通过角膜交联术或移植改善视力。
角膜脱落恢复期间应避免揉眼、游泳及强光刺激,佩戴防护眼镜降低二次损伤风险。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A和优质蛋白,如胡萝卜、深海鱼等促进角膜修复。定期复查角膜地形图和内皮细胞计数,出现眼红、疼痛加剧需立即就医。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避免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