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的护理原则包括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感染、控制颅内压、促进康复。
1、生命体征:颅脑损伤患者需持续监测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和体温等生命体征。护理人员应记录数据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患者出现血压波动或心率异常时,需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2、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护理的关键。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或呕吐,护理人员需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必要时使用吸痰设备。对于昏迷患者,可采取侧卧位,避免误吸。
3、感染预防: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力较低,容易发生肺部感染或尿路感染。护理人员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更换导尿管和气管插管。保持病房环境清洁,减少探视人员,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4、颅内压控制:颅脑损伤可能导致颅内压升高,护理人员需协助医生进行脱水治疗。患者需保持头部抬高30度,避免剧烈咳嗽或用力排便。使用甘露醇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2-3次,以降低颅内压。
5、康复训练:颅脑损伤患者需尽早进行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护理人员可协助患者进行被动关节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可进行简单的认知训练和语言训练,逐步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颅脑损伤患者需注意饮食均衡,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如鸡蛋、牛奶、新鲜蔬菜等。康复期间可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或瑜伽,但需避免剧烈活动。护理人员需定期评估患者恢复情况,调整护理方案,确保患者安全。
降压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包括个体化治疗、小剂量起始、联合用药、长期坚持、定期监测。
1、个体化治疗:降压药物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合并症、药物耐受性等进行个体化调整。例如,老年患者优先选择钙通道阻滞剂,糖尿病患者则适合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2、小剂量起始:初始治疗应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例如,氨氯地平起始剂量为2.5mg/d,依那普利为5mg/d,逐步调整至目标血压。
3、联合用药:单药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物。例如,利尿剂与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联合使用,可增强降压效果并减少副作用。
4、长期坚持:高血压为慢性疾病,需长期服药以维持血压稳定。患者应按时服药,避免随意停药或更改剂量,以防止血压波动。
5、定期监测:服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压,评估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建议每周至少测量一次血压,并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在降压药物治疗的同时,患者应注意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g以下;适量运动,如每天进行30分钟的快走或游泳;保持良好作息,避免熬夜;定期复诊,与医生沟通用药效果及身体变化,确保治疗方案的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