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可通过典型症状、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测等方式综合判断。主要诊断依据包括痛经进行性加重、盆腔包块、血清CA125升高、超声或磁共振显示异位病灶、腹腔镜检查确诊。
1、典型症状:
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是核心表现,疼痛多始于月经前1-2天,持续至经期结束。约70%患者伴随性交痛或排便痛,疼痛部位多位于下腹深部或腰骶部。部分患者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异常子宫出血症状。
2、盆腔检查:
妇科双合诊可能触及子宫后倾固定、骶韧带触痛结节或附件区囊实性包块。三合诊对发现直肠子宫陷凹病灶更敏感,典型体征为阴道后穹窿紫蓝色结节,月经期结节体积增大且压痛明显。
3、影像学特征:
经阴道超声能发现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典型表现为囊壁厚、内见密集点状回声。磁共振成像对深部浸润型病灶显示更清晰,可评估直肠、膀胱等周围器官受累情况。影像学检查阴性不能排除微小病灶存在。
4、血清标志物:
血清CA125水平常轻度升高通常<100U/ml,其数值与病灶范围呈正相关。但该指标特异性较低,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近年发现血清HE4、IL-6等新型标志物可能提高诊断准确性。
5、腹腔镜确诊:
腹腔镜下可见盆腔紫蓝色或暗红色结节、卵巢巧克力囊肿等典型病灶,病理检查发现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可确诊。该检查能同时评估疾病分期并实施手术治疗,是诊断金标准。
建议出现持续盆腔疼痛或月经异常的女性尽早就诊,日常可记录疼痛发作时间、强度及伴随症状。保持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避免过度摄入含雌激素食物。确诊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中重度患者建议每3-6个月监测CA125水平及超声变化。
子宫内膜异位症无法通过自检确诊,但可通过识别痛经加重、性交疼痛、排便疼痛等症状提高警惕。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外的疾病,常见症状主要有月经异常、慢性盆腔痛、不孕、排尿异常、肠道症状等。建议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时就医,通过妇科检查、超声或腹腔镜确诊。
1、月经异常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周期紊乱。异位内膜组织受激素影响发生周期性出血,但无法像正常经血一样排出体外,导致局部炎症和粘连。典型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可能从经前持续至经后。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萘普生片等药物缓解疼痛,严重者需考虑激素治疗或手术。
2、慢性盆腔痛约70%患者会出现非经期的下腹坠痛或腰骶部酸痛,疼痛可能放射至大腿内侧。异位病灶刺激腹膜或压迫神经导致持续性疼痛,在劳累、性交或排便时加重。妇科检查可能触及盆腔触痛结节或卵巢囊肿。可尝试热敷缓解,必要时使用醋酸甲羟孕酮片等药物抑制病灶生长。
3、不孕40%-50%患者合并不孕,主要因盆腔粘连影响输卵管拾卵功能,或卵巢囊肿破坏正常卵泡。异位内膜产生的炎症因子也可能干扰受精和着床。建议备孕1年未成功者进行输卵管造影评估,轻度患者可尝试促排卵治疗,中重度患者可能需要腹腔镜手术分离粘连。
4、排尿异常膀胱内异位病灶可能导致尿频、尿急、排尿疼痛甚至血尿,症状常在经期加重。病灶多位于膀胱后壁,超声检查可见膀胱壁增厚。需与尿路感染鉴别,确诊需膀胱镜检查。治疗可选用炔诺酮片等药物,严重膀胱浸润需手术切除病灶。
5、肠道症状直肠或乙状结肠受累时出现经期腹泻、便秘或排便疼痛,严重者可发生肠梗阻。病灶多位于直肠子宫陷凹,直肠指检可能触及触痛结节。肠镜检查可见黏膜下肿块但黏膜通常完整。药物治疗效果有限,深度浸润型常需联合肠道外科手术。
日常建议保持规律运动改善盆腔血液循环,避免经期剧烈运动。饮食注意补充铁质预防贫血,限制酒精和咖啡因摄入。疼痛发作时可尝试膝胸卧位缓解压力,记录症状变化帮助医生判断病情进展。所有治疗均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服用激素类药物或止痛药掩盖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