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接种疫苗后发热属于常见不良反应,通常由疫苗激活免疫反应、注射部位感染、潜在疾病发作或个体敏感体质等因素引起,多数情况下可通过物理降温、补液观察等方式缓解。
1. 免疫反应:疫苗中的抗原成分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过程中可能引发低热。家长需保持宝宝衣着宽松,用温水擦拭腋窝等部位,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
2. 局部感染:注射操作不当或护理不足可能导致针眼处红肿热痛。家长需每日用碘伏消毒注射部位,观察是否出现脓性分泌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莫匹罗星软膏等外用抗生素。
3. 偶合疾病:发热可能与潜伏期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疾病发作相关。若伴随咳嗽、排尿哭闹等症状,需就医排查细菌感染,医生可能开具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药物。
4. 过敏反应:极少数宝宝对疫苗辅料如明胶、抗生素等成分过敏。出现皮疹伴发热时,家长应立即停止疫苗接种计划,急诊就医后可能需使用地塞米松注射液等抗过敏治疗。
建议接种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少量多次喂温水,持续发热超过48小时或体温超过39摄氏度需及时儿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