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中段结石可通过药物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碎石、经皮肾镜取石、开放手术等方式治疗。结石滞留通常由结石体积过大、输尿管狭窄、炎症粘连、尿液成分异常、代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1、药物排石:
适用于直径小于6毫米的结石,常用药物包括排石颗粒、尿石通丸、盐酸坦索罗辛等。这些药物可通过松弛输尿管平滑肌、增加尿量等方式促进结石排出,同时需配合大量饮水及适度跳跃运动。
2、体外冲击波碎石:
针对直径6-20毫米的结石,利用高能冲击波将结石粉碎。该方法无需切口,但可能需多次治疗,碎石后可能出现血尿或肾绞痛,需配合药物辅助排石。
3、输尿管镜碎石:
通过尿道置入输尿管镜直达结石部位,采用激光或气压弹道碎石。适用于中下段结石或体外碎石失败者,可同时处理输尿管狭窄等并发症,术后需留置双J管2-4周。
4、经皮肾镜取石:
适用于大于20毫米的嵌顿性结石,在腰部建立通道直接取出结石。对复杂结石清除率高,但存在出血、感染风险,术后需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
5、开放手术:
仅用于合并严重解剖异常或多次微创治疗失败者,通过手术切开输尿管取石。随着微创技术发展,目前开放手术应用已显著减少,术后恢复周期较长。
治疗期间每日饮水2000-3000毫升,避免浓茶、咖啡、高草酸食物。可进行跳绳、爬楼梯等垂直运动促进排石,但突发剧烈腰痛或发热需立即就医。长期结石患者建议定期检查血钙、尿酸等代谢指标,预防复发可选用枸橼酸氢钾钠等调节尿液酸碱度的药物。术后1个月复查泌尿系CT确认结石清除情况,3-6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输尿管肿瘤术后是否需要化疗需根据肿瘤性质、分期及患者个体情况决定。低级别非浸润性肿瘤通常无须化疗,高级别或浸润性肿瘤可能需辅助化疗。建议术后及时复查病理,由泌尿外科和肿瘤科医生联合评估制定方案。
对于局限于黏膜层的低级别尿路上皮癌,完整切除后复发概率较低,术后以膀胱灌注化疗和定期膀胱镜复查为主。肌层浸润性肿瘤或存在淋巴结转移时,需采用含铂类药物的全身化疗方案,如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可降低复发风险。若存在远处转移或手术无法彻底切除病灶,则需以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必要时联合免疫治疗。
高龄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患者需谨慎评估化疗耐受性,可考虑减量方案或靶向治疗。化疗期间应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听力变化,顺铂使用时需充分水化保护肾功能。术后每3个月进行膀胱镜、泌尿系CT及胸片检查,2年后可延长随访间隔。戒烟限酒、避免接触芳香胺类化学物质,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有助于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