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断药可能对肝肾造成一定损害,具体影响与药物种类、使用剂量及个体差异有关。常见肝肾功能异常表现为转氨酶升高、肌酐清除率下降等,主要有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整合酶抑制剂、化疗辅助药物等类型需重点关注。
1、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拉米夫定、替诺福韦等药物可能引起线粒体毒性,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和乳酸酸中毒。长期使用可观察到血清ALT和AST水平升高,严重时可能出现肝衰竭。肾功能损害表现为肾小管功能障碍,建议用药期间每3个月监测一次肾小球滤过率。
2、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依非韦伦、奈韦拉平主要通过CYP450系统代谢,可能诱发药物性肝炎。临床可见黄疸、肝区疼痛等症状,严重者需立即停药。这类药物较少引起肾功能异常,但合并使用肾毒性药物时会加重损害。
3、蛋白酶抑制剂洛匹那韦、达芦那韦等药物易与胆红素竞争结合位点,导致高胆红素血症。肝功能损害多表现为胆汁淤积型肝损伤,停药后通常可逆。部分制剂含有利托那韦增强剂,可能增加肾结石发生风险。
4、整合酶抑制剂多替拉韦、拉替拉韦等新型药物肝肾毒性相对较低,但仍有病例报告显示可能引起肌酐激酶升高。这类药物主要经尿液排泄,重度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不足百分之五。
5、化疗辅助药物顺铂、卡铂等铂类制剂具有明确肾小管毒性,常导致镁离子丢失和电解质紊乱。水化治疗可降低急性肾损伤概率。肝窦阻塞综合征是其罕见但严重的肝脏并发症,多见于骨髓移植前大剂量用药。
使用阻断药期间应保持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避免同时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肾毒性药物。推荐采用低脂高纤维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谷胱甘肽前体物质。出现眼睑浮肿、尿量减少或皮肤巩膜黄染时应立即就医。肝功能异常者可遵医嘱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等护肝药物,肾功能损害者需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用药方案。建议治疗前进行肝肾基础功能评估,高风险人群可考虑选用肝肾毒性较小的药物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