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缩性胃炎与浅表性胃炎均属于慢性胃炎类型,主要区别在于病变深度及腺体变化。非萎缩性胃炎病变局限于黏膜层且腺体无萎缩,浅表性胃炎则指炎症仅累及黏膜表层。
1、病变深度:
非萎缩性胃炎炎症范围限于胃黏膜层,未突破黏膜肌层,胃腺体结构保持完整。浅表性胃炎指炎症仅累及黏膜最表层的上皮细胞,属于最轻微的胃炎类型,内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
2、腺体变化:
非萎缩性胃炎胃底腺和幽门腺均未出现数量减少或功能退化,胃酸分泌正常。浅表性胃炎因未深入腺体层,更不会影响腺体功能,但长期反复发作可能进展为非萎缩性胃炎。
3、症状表现:
非萎缩性胃炎常见上腹隐痛、餐后饱胀,可能伴随反酸嗳气。浅表性胃炎症状更轻微,部分患者仅表现为偶发消化不良,约20%患者无明显不适。
4、内镜特征:
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斑、糜烂或平坦糜烂,皱襞增粗。浅表性胃炎典型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呈花斑样改变,黏液分泌增多,但无黏膜破损。
5、病理分级:
非萎缩性胃炎在悉尼系统分类中属于慢性胃炎基础类型,需注明炎症程度和活动性。浅表性胃炎在旧分类中单独列出,现归入非萎缩性胃炎轻度表现。
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限制浓茶咖啡摄入,规律进食细软易消化饮食。建议选择山药、南瓜等富含黏蛋白的食物保护胃黏膜,每日适量饮用温蜂蜜水。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戒烟限酒有助于控制炎症进展。若出现持续上腹痛、体重下降或黑便,需及时进行胃镜复查。
浅表性胃炎可遵医嘱使用铝碳酸镁片、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胶体果胶铋胶囊、复方谷氨酰胺颗粒、枸橼酸铋钾片等药物。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浅层炎症,主要表现为上腹隐痛、餐后饱胀,通常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胆汁反流等因素有关。
1、铝碳酸镁片铝碳酸镁片为抗酸药,能中和胃酸并形成保护膜覆盖胃黏膜,适用于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烧心。该药可缓解浅表性胃炎伴随的反酸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引起便秘或腹泻。服药期间应避免与酸性饮料同服,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2、雷贝拉唑钠肠溶片雷贝拉唑钠是质子泵抑制剂,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黏膜炎症,尤其适合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该药需餐前整片吞服,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和胃肠道反应。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避免与氯吡格雷等药物联用。
3、胶体果胶铋胶囊胶体果胶铋可在胃黏膜形成保护层,同时抑制幽门螺杆菌活性,适用于伴有糜烂的浅表性胃炎。服药后可能出现黑便属正常现象,但需与消化道出血鉴别。铋剂连续使用不宜超过两个月,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4、复方谷氨酰胺颗粒复方谷氨酰胺含谷氨酰胺和中药成分,能促进胃黏膜修复,改善胃部不适症状。该药适合慢性胃炎患者长期调理,冲服时水温不宜过高。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轻度口干,停药后可自行缓解。
5、枸橼酸铋钾片枸橼酸铋钾兼具黏膜保护和抗菌作用,常作为四联疗法组分用于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用药期间可能出现恶心、口腔金属味,服药后需漱口避免舌苔染色。严重肾功能不全者禁用,牛奶和抗酸药可影响其疗效。
浅表性胃炎患者除规范用药外,需注意饮食定时定量,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和酒精。建议选择易消化的鸡蛋羹、山药粥等食物,烹调方式以蒸煮为主。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减少胃酸分泌,餐后适度散步可促进胃肠蠕动。若出现持续呕吐、黑便或体重下降,应及时复查胃镜排除病情进展。日常可记录饮食与症状关系,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