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患儿可以适当吹风,但需避免直接对着风口或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手足口病的护理需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疱疹、补充水分、观察体温变化以及隔离防护。
1、皮肤护理:
手足口病疱疹破溃后可能继发感染,吹风时需避开患处。建议穿着宽松棉质衣物,每日用温水清洁皮肤,疱疹未破溃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已破溃处需遵医嘱使用抗菌药膏。
2、体温调节:
患儿发热时可通过开窗通风降低室温,但避免电扇或空调直吹。体温超过38.5℃需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低热期间建议多饮温水,采用温水擦浴物理降温。
3、隔离防护:
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居家隔离期间房间需每日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通风时可将患儿暂时转移至其他房间,避免与其他儿童共用空间。
4、饮食管理:
口腔疱疹可能导致进食疼痛,建议食用常温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避免过热、过酸或坚硬食物刺激创面,适量饮用绿豆汤、梨汁等清热解毒饮品。
5、病情监测:
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恢复期可逐步增加户外活动,选择无风天气短时间散步,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疲劳。
保持居室空气流通对患儿康复有益,但需注意根据天气调整衣物厚度。夏季开空调建议维持在26-28℃,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饮食上可增加富含维生素B族的燕麦、南瓜等食物促进黏膜修复,恢复期适当补充乳铁蛋白有助于提升免疫力。患儿玩具、餐具需每日煮沸消毒,症状完全消失后仍需隔离1周防止病毒传播。
手足口病属于丙类传染病。我国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三类,手足口病被归类为丙类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具有较强传染性。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疱疹液、粪便等,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手足臀部出现斑丘疹或疱疹。多数患儿症状较轻,一周左右可自愈,但少数可能发展为重症,出现脑炎、肺水肿等并发症。
预防手足口病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通风、避免接触患者。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需加强晨检和消毒工作。目前已有针对肠道病毒71型的灭活疫苗,可预防由该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建议适龄儿童在医生指导下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