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介入治疗通常在患者出现中重度肺栓塞、存在溶栓禁忌或溶栓失败时考虑实施。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导管碎栓抽吸、机械取栓、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等方式,需由多学科团队评估后开展。
对于急性高危肺栓塞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若存在活动性出血、近期手术等溶栓禁忌证,或经溶栓治疗后病情仍持续恶化,介入治疗可作为挽救性手段。此时通过导管直接作用于血栓可快速恢复肺动脉血流,降低右心负荷。部分医疗中心对中危肺栓塞合并右心功能不全者也尝试早期介入干预,但需严格筛选病例。介入时机还需结合症状持续时间,发病48小时内血栓新鲜度高更易被清除,超过14天则机化血栓可能需联合其他术式。
当患者存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时,若血栓位于主干或叶段肺动脉且导致显著血流动力学障碍,经评估符合手术指征后可考虑球囊肺动脉成形术等介入治疗。这类患者需完成至少3个月规范抗凝且经右心导管检查确诊,术前需通过肺动脉CTA、肺灌注扫描等明确病变范围。对于肿瘤相关肺栓塞、妊娠期肺栓塞等特殊人群,介入治疗决策需个体化权衡获益风险。
肺栓塞介入术后需密切监测穿刺部位出血、对比剂肾病等并发症,持续抗凝治疗防止复发。恢复期应避免剧烈运动但需逐步进行呼吸训练,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及心脏超声。出现咯血、呼吸困难加重等情况需立即就医。日常需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长途旅行时穿戴弹力袜,术后6个月内避免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或食物。
慢性肺栓塞是指血栓或其他物质长期反复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的疾病,属于肺栓塞的迁延性表现,可能由深静脉血栓脱落、肿瘤、血管内皮损伤等因素引起。
1、病因机制慢性肺栓塞多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后随血流进入肺动脉。肿瘤细胞、脂肪颗粒、羊水等异物也可能成为栓子来源。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血流淤滞是血栓形成的三大病理基础,长期卧床、心力衰竭、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疾病可诱发。
2、病理改变反复栓塞导致肺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引发肺动脉高压。血管重塑过程中,支气管动脉代偿性扩张形成侧支循环。长期缺血缺氧可致右心室肥厚扩张,最终进展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部分患者可见机化血栓与血管壁融合。
3、临床表现早期表现为活动后气促、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易被误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随着肺动脉压力升高,可出现胸痛、咯血、晕厥。终末期可见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肢水肿等右心衰竭体征。部分患者存在杵状指和发绀。
4、诊断方法CT肺动脉造影能显示肺动脉充盈缺损及血管截断征,是确诊金标准。核素通气灌注扫描可见多发灌注缺损。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右心功能及肺动脉压力。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发作有筛查价值,但慢性期可能正常。部分患者需行右心导管检查测量肺血管阻力。
5、治疗原则长期抗凝是基础治疗,常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片。肺动脉高压患者需使用安立生坦片等靶向药物。严重病例可考虑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合并右心衰竭者需利尿治疗,地高辛片可改善心功能。所有患者均应预防感染并接种流感疫苗。
慢性肺栓塞患者需终身随访,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及心超指标。建议保持适度活动如散步、太极拳,避免久坐或剧烈运动。饮食宜低盐高蛋白,限制动物内脏摄入。出现呼吸困难加重、下肢水肿等情况需及时复诊。吸烟者必须戒烟,肥胖者应控制体重以减轻心肺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