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通常采用抗凝治疗而非溶栓治疗,主要考虑出血风险、病情严重程度及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抗凝治疗能有效预防血栓扩展和复发,而溶栓治疗仅适用于高危患者或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情况。
抗凝治疗是肺栓塞的基础治疗手段,通过抑制凝血因子活性阻止血栓进一步形成。常用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等,这类药物可降低新发血栓概率,但不会直接溶解已形成的血栓。抗凝治疗适用于大多数中低危肺栓塞患者,具有出血风险相对较低、用药方案稳定等特点。患者可能出现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轻微不良反应,严重出血事件概率较低。
溶栓治疗通过激活纤溶系统快速分解血栓,适用于伴有休克或低血压的高危肺栓塞患者。常用药物包括阿替普酶、尿激酶等,能在短时间内恢复肺动脉血流,但可能引发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溶栓治疗存在严格禁忌证,如近期手术史、活动性出血、出血性疾病等患者均不适用。临床需在充分评估获益风险比后谨慎选择溶栓治疗。
肺栓塞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擅自调整抗凝药物剂量。日常需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急性期建议卧床休息,恢复期可逐步进行呼吸训练和下肢活动。饮食宜清淡,避免过量摄入影响凝血功能的食物如菠菜、动物肝脏等。出现咯血、头痛、腹痛等异常症状需立即就医。
肺栓塞引起的胸痛可能与肺动脉阻塞、心肌缺血、胸膜刺激、炎症反应、神经反射等因素有关。肺栓塞通常由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导致,表现为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
1、肺动脉阻塞血栓阻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时,血管内压力急剧升高,刺激血管壁机械感受器引发锐痛。疼痛多位于胸骨后,随呼吸加重,可能伴随低氧血症。需通过肺动脉CT确诊,常用抗凝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等。
2、心肌缺血大面积肺栓塞导致右心室负荷骤增,冠状动脉灌注不足引发心绞痛样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肩背部,伴有冷汗、血压下降。心电图可见SⅠQⅢTⅢ改变,治疗需溶栓如注射用阿替普酶联合血管活性药物。
3、胸膜刺激肺梗死累及胸膜时产生纤维素性炎症,呼吸时脏层与壁层胸膜摩擦引发刀割样疼痛。疼痛定位明确,听诊可闻胸膜摩擦音。需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疼痛,同时进行抗凝治疗。
4、炎症反应血栓释放炎症介质刺激肺组织C纤维,产生持续性钝痛。可能伴随发热、白细胞升高,需与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胶囊联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控制感染。
5、神经反射肺动脉压力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发牵涉痛,疼痛范围弥散且难以定位。可通过吸氧、镇静如地西泮片缓解症状,根本治疗仍需解除血管梗阻。
肺栓塞患者急性期需绝对卧床,避免剧烈咳嗽或体位变动导致血栓再脱落。恢复期建议穿医用弹力袜预防深静脉血栓,饮食以低脂高纤维为主,限制钠盐摄入。定期监测凝血功能,遵医嘱调整抗凝药物剂量,出现新发胸痛或咯血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