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药,具体用药时长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复发风险及个体差异决定。肺栓塞主要由静脉血栓形成导致,抗凝治疗是核心手段,部分患者可能需终身用药。
急性期肺栓塞患者需接受至少3-6个月的初始抗凝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利伐沙班片、达比加群酯胶囊等新型口服抗凝药,或华法林钠片等传统药物。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凝血因子活性防止血栓扩大,同时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对于存在癌症相关血栓、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高风险因素的患者,医生可能建议延长至12个月以上抗凝期。部分反复发生血栓或存在遗传性易栓症的患者,需评估终身服药的必要性。
完成初始抗凝疗程后,医生会通过D-二聚体检测、超声心动图等评估血栓溶解情况。若仍存在残余血栓或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需继续维持治疗。对于无明显诱因的特发性肺栓塞患者,国际指南推荐延长抗凝时间以降低复发风险。但长期用药需权衡出血风险,尤其老年患者或合并消化道溃疡者需定期复查血红蛋白。
肺栓塞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血栓脱落,饮食上减少维生素K含量高的绿叶蔬菜摄入以免影响华法林药效。建议穿着医用弹力袜改善下肢静脉回流,长途旅行时每2小时活动下肢。若出现牙龈异常出血、黑便或头痛呕吐等出血征兆,须立即就医调整用药方案。抗凝治疗期间任何手术或拔牙操作都需提前告知医生用药史。
肺栓塞引起的胸痛可能与肺动脉阻塞、心肌缺血、胸膜刺激、炎症反应、神经反射等因素有关。肺栓塞通常由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导致,表现为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
1、肺动脉阻塞血栓阻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时,血管内压力急剧升高,刺激血管壁机械感受器引发锐痛。疼痛多位于胸骨后,随呼吸加重,可能伴随低氧血症。需通过肺动脉CT确诊,常用抗凝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等。
2、心肌缺血大面积肺栓塞导致右心室负荷骤增,冠状动脉灌注不足引发心绞痛样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肩背部,伴有冷汗、血压下降。心电图可见SⅠQⅢTⅢ改变,治疗需溶栓如注射用阿替普酶联合血管活性药物。
3、胸膜刺激肺梗死累及胸膜时产生纤维素性炎症,呼吸时脏层与壁层胸膜摩擦引发刀割样疼痛。疼痛定位明确,听诊可闻胸膜摩擦音。需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疼痛,同时进行抗凝治疗。
4、炎症反应血栓释放炎症介质刺激肺组织C纤维,产生持续性钝痛。可能伴随发热、白细胞升高,需与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胶囊联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控制感染。
5、神经反射肺动脉压力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发牵涉痛,疼痛范围弥散且难以定位。可通过吸氧、镇静如地西泮片缓解症状,根本治疗仍需解除血管梗阻。
肺栓塞患者急性期需绝对卧床,避免剧烈咳嗽或体位变动导致血栓再脱落。恢复期建议穿医用弹力袜预防深静脉血栓,饮食以低脂高纤维为主,限制钠盐摄入。定期监测凝血功能,遵医嘱调整抗凝药物剂量,出现新发胸痛或咯血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