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主要分为速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五种类型,选择需根据患者血糖波动特点、生活方式及并发症风险等因素综合决定。
1、速效胰岛素速效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等,注射后10-20分钟起效,作用持续3-5小时。适用于控制餐后血糖,需在餐前立即注射。其快速吸收特性可减少低血糖风险,尤其适合进食不规律或胃肠吸收延迟的患者。使用中需注意注射后必须及时进食,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糖骤降。
2、短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如普通胰岛素,30-60分钟起效,持续5-8小时。需餐前30分钟注射,主要用于控制餐后血糖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紧急处理。与速效胰岛素相比,其作用时间更长但灵活性较低,需严格配合饮食时间。注射部位选择腹部吸收更稳定,轮换注射点可避免脂肪增生。
3、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如低精蛋白锌胰岛素,1-3小时起效,作用维持12-18小时。通常每日注射1-2次,作为基础胰岛素控制空腹血糖。其浑浊外观需充分摇匀后使用,吸收速度受注射部位影响较大。合并使用口服降糖药时需警惕夜间低血糖,老年患者建议睡前加测血糖。
4、长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等,起效缓慢但作用平稳,可持续24小时以上。每日固定时间注射一次即可提供基础胰岛素需求,血糖波动小且低血糖风险较低。适用于1型糖尿病或需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但需配合餐时胰岛素使用。注射深度不足可能导致药效不稳定。
5、预混胰岛素预混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30、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25等,含有固定比例的速效/短效和中效成分。每日注射2次可兼顾空腹和餐后血糖,适合生活规律且不愿多次注射的患者。需严格按时进餐,自行调整比例可能破坏血糖控制。不同品牌配比差异较大,更换时需医生指导。
胰岛素选择需个体化评估,1型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基础+餐时方案,2型糖尿病可先尝试中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药。使用期间应定期监测全天血糖谱,根据结果调整剂量和类型。注射技术、储存条件及合并疾病均会影响疗效,建议每3-6个月复查胰岛功能。配合饮食控制与适度运动可减少胰岛素用量,注意预防注射部位感染或脂肪代谢异常。出现反复低血糖或血糖波动过大时应及时就医调整方案。
胰岛素和降糖药的选择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血糖控制不佳的1型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胰岛素治疗,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可优先选择降糖药。
胰岛素通过直接补充外源性胰岛素降低血糖,适用于胰岛功能衰竭或严重高血糖患者。其优势在于起效快、剂量调整灵活,尤其适合妊娠期糖尿病或围手术期血糖管理。常见胰岛素类型包括门冬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等,需皮下注射给药,可能引发低血糖风险,需严格监测血糖变化。
降糖药通过不同机制改善血糖,如二甲双胍抑制肝糖输出、格列美脲促进胰岛素分泌等。适用于保留部分胰岛功能的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口服便利性,但可能存在胃肠反应或肝肾代谢负担。部分新型降糖药如SGLT-2抑制剂还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
无论选择何种治疗方式,均需配合饮食控制与规律运动。建议每日监测血糖,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出现心悸、出汗等低血糖症状时及时处理。长期用药者需关注肝肾功能,胰岛素注射需规范轮换部位以防脂肪增生。具体用药方案应由内分泌科医生根据胰岛功能、并发症等情况综合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