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可通过产前血型筛查、Rh阴性孕妇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新生儿出生后监测胆红素水平等方式预防。
新生儿溶血主要与母婴血型不合有关,常见于母亲为Rh阴性而胎儿为Rh阳性,或母亲为O型血而胎儿为A/B/AB型血的情况。产前检查时通过血型抗体筛查可早期发现风险,对Rh阴性孕妇在孕28周及分娩后72小时内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能阻断抗体产生。新生儿出生后需密切监测皮肤黄染程度和血清胆红素值,若出现黄疸进展快、嗜睡、拒奶等症状,需及时进行蓝光照射或换血治疗。对于既往有溶血史的高危孕妇,妊娠期间需定期检测抗体效价。
孕期应避免不必要的输血,Rh阴性孕妇流产后也需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新生儿喂养需保证充足奶量以促进胆红素排泄。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一般不会影响智力。溶血性黄疸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红细胞破坏,胆红素升高引起的黄疸,若及时治疗通常不会对大脑造成损害。但若胆红素水平极高且未及时干预,可能引发胆红素脑病,此时可能对智力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多数新生儿溶血性黄疸通过光疗、药物治疗等措施可有效控制胆红素水平。光疗能帮助分解体内胆红素,使其通过尿液或粪便排出。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可减少红细胞破坏,必要时进行换血治疗。这些方法能快速降低胆红素浓度,避免其透过血脑屏障。胆红素水平稳定后,新生儿生长发育与智力通常不受影响。
少数情况下,若溶血严重且延误治疗,胆红素可能沉积于脑组织。胆红素脑病早期表现为嗜睡、肌张力低下,后期可能出现抽搐、角弓反张。此类情况可能遗留听力障碍、运动障碍或认知缺陷。早产儿、低体重儿或合并感染的新生儿更易出现严重并发症,需密切监测胆红素变化。
新生儿出现皮肤黄染需及时就医,监测胆红素水平。母乳喂养有助于促进胆红素排泄,但严重黄疸时需暂停母乳。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避免破损感染。按医嘱完成复查,观察喂养反应及神经行为表现。若发现异常动作或反应迟钝,应立即告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