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小儿疳证是指因喂养不当或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血津液耗伤的一种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等。疳证的发生与长期乳食不节、病后失调、先天禀赋不足等因素有关,临床可分为疳气、疳积、干疳三个阶段。
1、疳气阶段疳气为初期阶段,患儿表现为食欲减退或亢进、大便不调、体重增长缓慢。此阶段脾胃功能已受损但未至虚损,常见面色萎黄、毛发稀疏。治疗以调和脾胃为主,可选用资生健脾丸加减,配合捏脊、推拿等外治法。家长需调整喂养方式,遵循定时定量原则,避免强迫进食。
2、疳积阶段疳积为中期阶段,患儿出现明显消瘦、腹部膨隆、青筋暴露,伴精神烦躁或呆滞。此阶段脾胃虚损兼有积滞,常见异食癖、睡眠不安。治疗需消积理脾,可选用肥儿丸或疳积散,配合针刺四缝穴。家长应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可适量食用山药粥、莲子羹等健脾食物。
3、干疳阶段干疳为重症阶段,患儿极度消瘦呈老人貌,皮肤干瘪起皱,精神萎靡,哭声低微。此阶段气血津液俱亏,易合并贫血、水肿或感染。治疗急当补益气血,选用八珍汤或人参养荣汤,必要时配合静脉营养支持。家长须密切监测体温、尿量等指标,防止褥疮和呼吸道感染。
4、喂养不当长期母乳不足或过早添加辅食、偏食挑食等均可导致疳证。婴儿期应坚持母乳喂养,添加辅食遵循由稀到稠原则。幼儿期需保证膳食多样化,适当摄入瘦肉、鸡蛋、动物肝脏等富含铁和锌的食物。避免以零食代替正餐,控制冷饮和甜食摄入。
5、病后失调腹泻、肺炎等疾病后未及时调养易诱发疳证。感染性疾病痊愈后需循序渐进恢复饮食,可先予米汤、藕粉等流质,逐步过渡到半流质。慢性疾病患儿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健脾益气的中成药,如参苓白术颗粒。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曲线,发现体重不增应及时就医。
预防小儿疳证需从孕期营养开始,婴儿期坚持按需哺乳,幼儿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日常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消化,适当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出现食欲异常或体重下降时,应及时到中医儿科就诊,避免自行使用消导药物。治疗期间记录每日饮食和排便情况,配合医生进行阶段性营养评估和方案调整。
健康证一般不能查出艾滋病,艾滋病检测不属于常规健康证体检项目。
健康证体检项目通常包括传染性较强的疾病筛查,例如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活动性肺结核等,这些疾病可能通过食品、公共场所等途径传播。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日常接触不会传播,因此不在常规健康证检查范围内。艾滋病检测需要专门的血液检查,例如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或核酸检测,这些检测需要受检者知情同意,且结果严格保密。
日常体检或健康证办理过程中,若需进行艾滋病检测,医疗机构会明确告知并征得受检者同意。建议有高危行为或疑似暴露风险的人群,主动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进行专项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