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子宫内膜炎常见症状包括异常阴道出血、下腹隐痛、白带异常、月经紊乱及性交疼痛。
1、异常阴道出血:
非经期点滴出血或经期延长是典型表现,子宫内膜长期炎症导致组织脆弱易破损。出血量通常少于正常月经,可能呈现褐色分泌物,需与排卵期出血鉴别。持续性出血超过两周建议就医排查。
2、下腹隐痛:
盆腔区域出现间歇性坠胀感或钝痛,炎症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疼痛反射。疼痛多在劳累或性生活后加重,部分患者伴有腰骶部酸胀。热敷可暂时缓解症状但需病因治疗。
3、白带异常:
分泌物量增多且质地稀薄或脓性,可能带有异味。炎症导致腺体分泌亢进和炎性渗出物增加,严重时可见血性白带。需保持外阴清洁并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液。
4、月经紊乱:
周期缩短、经量增多常见,炎症影响子宫内膜正常增生脱落。部分患者出现闭经,与内膜损伤导致对激素反应低下有关。长期月经异常需检测激素水平及宫腔镜检查。
5、性交疼痛:
子宫充血肿胀在性交时引发深部撞击痛,可能伴随事后出血。建议治疗期间减少性生活频率,使用润滑剂降低摩擦,症状持续需排除盆腔粘连。
日常需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凉,选择棉质透气内裤并每日更换。饮食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摄入,如鱼肉、猕猴桃等促进内膜修复。适度进行凯格尔运动改善盆腔血液循环,避免久坐超过两小时。出现发热或剧烈腹痛需急诊排除急性感染加重。
慢性子宫内膜炎通常需进行妇科检查、分泌物检测、影像学检查、宫腔镜检查及病理活检五项检查。
1、妇科检查:
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评估子宫大小、质地及压痛情况。慢性炎症常表现为子宫均匀增大、质地偏硬,宫体可有轻度压痛。检查时需注意与盆腔其他器官的粘连体征。
2、分泌物检测:
采集宫颈管分泌物进行革兰染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常见病原体包括链球菌、大肠杆菌等需氧菌,以及支原体、衣原体等特殊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检测可提高衣原体检出率。
3、影像学检查:
经阴道超声可见子宫内膜增厚、回声不均,严重者伴宫腔积液。磁共振成像能清晰显示子宫肌层水肿带,有助于鉴别子宫内膜息肉或黏膜下肌瘤等器质性病变。
4、宫腔镜检查:
直视下观察宫腔形态,慢性炎症典型表现为子宫内膜充血水肿、点状出血灶及微小息肉样增生。可同步进行可疑病灶靶向活检,准确率显著高于诊断性刮宫。
5、病理活检:
组织学诊断是金标准,特征性改变包括浆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和腺体萎缩。子宫内膜取样应选择月经周期增殖中期,避免激素影响病理判断。
确诊后需避免盆浴及性生活,选择棉质透气内裤并每日更换。饮食宜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摄入,补充维生素C增强黏膜修复能力。适度快走、瑜伽等有氧运动可促进盆腔血液循环,但需避免骑自行车等压迫会阴部的运动。治疗期间定期复查炎症指标,监测子宫内膜修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