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患者可通过调整饮食、规律服药、适度运动、监测体征、心理疏导等方式进行日常照顾。心脏病通常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肌病变等因素引起,需长期综合管理。
1、调整饮食心脏病患者需控制钠盐摄入,每日食盐量不超过5克,避免腌制食品。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西蓝花等,有助于降低胆固醇。限制饱和脂肪酸,选择橄榄油、深海鱼类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每餐七分饱,减轻心脏负荷。
2、规律服药患者需遵医嘱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调脂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钙片、降压药物如硝苯地平控释片等。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定期复查肝功能、血脂等指标。若出现牙龈出血、肌肉酸痛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
3、适度运动建议选择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运动时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以下,避免清晨低温时段运动。若出现胸闷、气促应立即停止活动。合并心力衰竭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运动计划。
4、监测体征每日定时测量血压、心率并记录,血压目标值通常低于140/90mmHg。关注体重变化,3天内体重增加2公斤以上需警惕水肿。学会识别心绞痛症状如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发作时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夜间睡眠抬高床头可缓解呼吸困难。
5、心理疏导焦虑抑郁情绪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可通过正念冥想、呼吸训练缓解压力。家属应避免过度保护,鼓励患者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加入心脏康复病友团体有助于建立积极心态。严重心理障碍者需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心脏病患者需随身携带急救卡片,注明疾病类型和常用药物。保持居住环境通风,冬季注意保暖。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复查,出现持续胸痛、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急症表现时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家属应学习心肺复苏技能,家中备有自动体外除颤仪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