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可能出现黄疸型,黄疸属于肝损伤加重的表现,通常伴随皮肤巩膜黄染、尿液加深等症状。
1、黄疸机制:乙肝病毒持续损伤肝细胞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引发黄疸,需通过保肝降黄药物如茵栀黄颗粒、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治疗。
2、疾病进展:黄疸出现往往提示慢性乙肝进入活动期或肝硬化阶段,可能与肝细胞坏死、胆汁淤积等因素有关,需联合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控制病情。
3、伴随症状:黄疸型患者常合并乏力、食欲减退、肝区不适,严重时可出现凝血功能障碍,需监测肝功能指标并及时补充维生素K1改善凝血。
4、特殊类型:淤胆型肝炎表现为深度黄疸但肝细胞损伤较轻,需与胆道梗阻鉴别,必要时行MRCP检查明确病因。
慢性乙肝患者出现黄疸应及时就医评估肝损伤程度,严格戒酒并保持低脂饮食,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