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上“情”通常指情绪或情感状态,属于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交叉研究范畴,涉及大脑边缘系统、神经递质调节及心理生理反应。
1、情绪生理机制情绪由大脑杏仁核、前额叶皮层等区域调控,通过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经递质传递信号。急性应激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活,导致皮质醇分泌增加,引发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等躯体反应。长期情绪异常可能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平衡。
2、情感障碍分类病理性情感状态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等。抑郁症以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特征,与5-羟色胺系统功能失调相关;焦虑症表现为过度担忧伴自主神经亢进,涉及γ-氨基丁酸受体异常;双相情感障碍则呈现抑郁与躁狂交替发作。
3、心身疾病关联慢性情绪压力可导致功能性胃肠病、原发性高血压等心身疾病。例如长期焦虑可能通过迷走神经影响胃肠蠕动,出现肠易激综合征;持续愤怒情绪可能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4、情绪评估工具临床常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等工具量化情绪状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可观测大脑情绪相关区域激活程度,皮肤电反应、心率变异性检测能客观反映情绪生理指标。
5、情绪干预手段认知行为疗法通过修正非理性信念改善情绪,正念训练帮助建立情绪觉察能力。药物治疗方面,舍曲林片用于抑郁症调节5-羟色胺,劳拉西泮片缓解急性焦虑发作,碳酸锂片稳定双相情感障碍情绪波动。
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情绪稳定,建议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保证7-8小时睡眠。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或亢奋,伴随社会功能受损时,应及时至精神心理科就诊,避免自行使用精神类药物。情绪日记记录与艺术表达治疗可作为辅助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