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新辅助治疗是指在恶性肿瘤手术前进行的系统性治疗,主要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等,目的是缩小肿瘤体积、降低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
1、化疗化疗是术前新辅助治疗的常用方式,通过细胞毒性药物抑制肿瘤生长。适用于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等实体瘤,可减少肿瘤侵犯范围。常用方案如氟尿嘧啶注射液联合奥沙利铂注射液,需根据病理类型制定个体化方案。治疗期间需监测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等不良反应。
2、放疗放疗通过高能射线破坏肿瘤细胞DNA,常用于局部晚期直肠癌、食管癌等。短程放疗可在1周内完成,长程放疗需持续数周。放疗可能导致放射性皮炎或肠炎,需配合皮肤保护剂和黏膜修复凝胶。放疗后肿瘤退缩程度直接影响手术切除范围评估。
3、靶向治疗靶向药物如曲妥珠单抗注射液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贝伐珠单抗注射液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需通过基因检测筛选适用人群,治疗期间监测心脏毒性、高血压等特异性不良反应。与传统化疗联用可显著提高病理完全缓解率。
4、免疫治疗PD-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适用于MSI-H/dMMR型实体瘤,通过激活T细胞杀伤肿瘤。可能出现免疫相关性肺炎、结肠炎等不良反应,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控制。治疗2-4个周期后需复查影像评估疗效。
5、联合治疗放化疗同步治疗常用于局部晚期宫颈癌,较单用放疗显著提高生存率。三阴性乳腺癌可采用紫杉醇注射液联合铂类序贯治疗。多学科团队需根据影像学、病理学和分子检测结果动态调整方案,治疗4-6周后评估手术时机。
术前新辅助治疗期间应保持高蛋白饮食,每日摄入瘦肉、鸡蛋等优质蛋白不少于1.2g/kg体重。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步行改善心肺功能,但白细胞低于3×10⁹/L时需避免公共场所活动。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肿瘤标志物,出现持续发热或Ⅲ级以上不良反应需及时就医。完成全部疗程后2-4周为最佳手术时间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