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早期症状主要有突发性关节红肿热痛、夜间疼痛加剧、关节活动受限等,治疗方法包括调整饮食、药物治疗、物理干预等。痛风通常由高尿酸血症引发,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导致炎症反应。
1、关节红肿热痛早期痛风常表现为单关节突发红肿热痛,多见于第一跖趾关节。疼痛呈刀割样或撕裂样,可能伴随皮肤发亮、皮温升高。急性发作时建议抬高患肢,局部冷敷缓解症状,可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塞来昔布胶囊或秋水仙碱片控制炎症。
2、夜间疼痛加剧约半数患者首次发作在夜间,可能与夜间体温下降导致尿酸盐结晶析出有关。疼痛可持续3-10天,发作前可能有饮酒、高嘌呤饮食等诱因。需避免睡前进食海鲜、动物内脏,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依托考昔片或泼尼松片,同时监测血尿酸水平。
3、关节活动受限受累关节因肿胀和炎症反应出现活动障碍,严重时无法负重行走。慢性期可能形成痛风石导致关节畸形。急性期需减少关节活动,配合低频脉冲磁疗促进炎症吸收,慢性期需规律服用别嘌醇片或非布司他片控制尿酸生成。
4、高嘌呤饮食诱发摄入过多海鲜、红肉、酒精等会升高血尿酸浓度。建议每日嘌呤摄入控制在300mg以下,增加低脂乳制品、蔬菜水果摄入。烹饪时先用沸水焯煮肉类减少嘌呤含量,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和浓肉汤。
5、代谢异常因素肥胖、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综合征会抑制尿酸排泄。需通过有氧运动控制体重,但急性期应避免剧烈运动。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时,需优先选择噻嗪类利尿剂,可改用氯沙坦钾片等兼具降尿酸作用的降压药。
痛风患者需长期保持每日饮水量2000ml以上促进尿酸排泄,避免突然受凉或关节外伤。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维持在360μmol/L以下,慢性期可配合中医针灸或熏蒸疗法。若每年发作超过3次或已出现痛风石,需考虑持续降尿酸治疗,并筛查是否合并肾功能异常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