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中医鉴别诊断主要涉及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四种证型,需结合舌脉与伴随症状综合判断。
1、肝阳上亢多因情志失调或肝肾阴虚导致,表现为眩晕耳鸣、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治疗以平肝潜阳为主,可选用天麻钩藤颗粒、镇肝熄风汤等方剂,配合太冲穴针刺。
2、气血亏虚常见于久病体弱或失血患者,眩晕动则加剧、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宜用归脾汤、八珍汤等补益气血,艾灸足三里、气海穴有助于改善症状。
3、肾精不足分肾阴虚与肾阳虚两类,前者见眩晕健忘、腰膝酸软,后者伴畏寒肢冷、夜尿频多。左归丸适用于肾阴虚,右归丸适用于肾阳虚,可配合涌泉穴贴敷。
4、痰湿中阻因脾失健运所致,表现为头晕如裹、胸闷呕恶、苔腻脉滑。半夏白术天麻汤为常用方剂,配合丰隆穴针灸可化痰祛湿。
眩晕发作时应立即静卧避免跌倒,长期反复发作需进行颅脑影像学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中医治疗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