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肠蠕动不好可能由肠道发育不成熟、喂养不当、肠道菌群失衡、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补充益生菌、药物治疗、外科干预等方式改善。
1、肠道发育不成熟早产儿肠道神经肌肉功能未完善,蠕动节律紊乱。建议家长采用少量多次喂养,选择早产儿专用配方奶,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多潘立酮混悬液、西甲硅油乳剂、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促胃肠动力药物。
2、喂养不当奶温过低、浓度不当或喂养过快可能加重肠蠕动异常。家长需保持奶液温度接近体温,按标准比例冲调奶粉,喂养时保持半卧位姿势,可配合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
3、肠道菌群失衡早产儿肠道定植菌群延迟可能与抗生素使用有关。临床表现为腹胀、排便减少,可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酪酸梭菌活菌散、布拉氏酵母菌散等益生菌制剂调节微生态。
4、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严重时可能出现血便、呕吐胆汁样物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重症需行肠造瘘术或肠切除吻合术,术后需长期随访营养状况。
日常护理需注意记录排便次数与性状,避免过度包裹导致腹部受压,喂养后保持右侧卧位帮助消化,定期监测体重增长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