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骤停可能由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心脏结构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心肺复苏、电除颤、药物治疗、病因治疗、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等方式干预。
1、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是常见诱因。典型表现为突发胸痛伴冷汗,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需立即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恢复血流,同时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等药物。
2、严重心律失常室颤或无脉性室速等恶性心律失常会直接中断有效心搏。患者可能出现意识丧失和抽搐,心电监护显示紊乱波形。紧急处理包括胺碘酮注射液、利多卡因注射液等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及立即电复律治疗。
3、电解质紊乱血钾浓度异常升高或降低均可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低钾血症常见于利尿剂使用不当,高钾血症多与肾功能不全相关。需静脉补充氯化钾或注射葡萄糖酸钙纠正,同时监测心电图变化。
4、药物中毒洋地黄类或抗抑郁药过量会干扰心脏电活动。患者可能有服药史伴恶心呕吐,心电图出现特征性改变。除常规复苏措施外,需使用地高辛抗体片段等特效解毒剂。
5、心脏结构异常肥厚型心肌病或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等先天病变易引发猝死。这类患者平时可能有活动后胸闷症状,心脏超声可见特征性改变。长期管理需考虑β受体阻滞剂或植入式除颤器。
预防心跳骤停需定期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建议学习心肺复苏技能,公共场所应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存在高危因素者需避免剧烈运动,戒烟限酒并保持规律作息。突发意识丧失时应立即启动急救系统,在专业人员到达前持续实施胸外按压,直至恢复自主循环或医疗救援介入。